第一回:国破山河在(第12/14页)

方腊道:“相公也别想得太过轻易。此法以今日午时为期,午时一过,便即失效。眼下已近辰时,却哪里去找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年甲相合之人来行此法?”李邦彦忙道:“此事交给下官便是。”方腊道:“如此甚好。”便随口说了个生辰年甲与他。

李邦彦急急命人入宫奏知,又令心腹之人调集禁军,全城大索,无论贩夫走卒、士人官吏,但教年甲相合,便即拿来。不一时,全城中但闻呼叱之声、哭喊之声此起彼伏,破门穿户、鸡飞狗跳之余,有无顺手牵羊之举,借机敲诈之行,那也不必提了。

不一时,兵部侍郎、九城防御使李纲匆匆寻见李邦彦,怒道:“兵临城下,李相竟令人如此胡闹,已是荒唐,如何竟还命人征调城上守御之兵行事?若是金兵乘机攻城,如何是好?”李邦彦笑吟吟的道:“李侍郎不必动气,但教能在午时前寻足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年甲相合之人,到时天兵附体,城外金兵还不是只有静候宰割的份?何必如此多虑?”李纲大怒,道:“六甲天兵之事,既是圣意,我也不来和你争执。但圣上既以城中防御之事委任与我,则城上守兵,你怎敢妄自调遣?”

李邦彦脸色一沉,森然道:“李侍郎这是如何说话?侍郎为官多年,岂不知百官避丞相之礼仪?莫说你不过一个小小侍郎,便是枢密使、参知政事,也不能对本相如此无礼。丞相为百官之长,调你几名士卒,又打什么紧?还不与我退下?”

李纲怒极,愤然道:“当此存亡之际,竟有你这等滥员,不思救君父大难,还在这里妄作威福,擅预城防大计!”挽起袖袍,上前照脸一拳,只打的李邦彦唇外齿斜,红光迸现,向后便倒,只是呻吟。李邦彦身后心腹待要相救,但见李纲正气浩然,神威凛凛,谁敢向前?只得扶起李邦彦便了。李邦彦口中呻吟,心中忿怒,倒还真畏惧李纲三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便在此时,忽闻蹄声铎铎,两骑飞驰而至。李邦彦定睛看时,一乘者正是自己派入宫中请旨的心腹,另一乘却是一名小黄门。只听那小黄门大声道:“圣上口谕:征募神兵之事,令李邦彦便宜行事,百官皆须遵其调遣。”李邦彦大喜,叫道:“圣谕在此,李纲你还敢猖狂么?”便令左右将李纲拿下,“先入天牢监候,待我退了金兵,却再理会。”李纲瞋目叹道:“时乎,时乎!”早有人上前绑了,押将下去。李邦彦随即传令下去,命城上守兵大半下城,相助搜索年甲相合之人。

斡离不闻报城中扰乱,又见城上守兵纷纷退下,情知方腊计已得售,心中大喜。便命各营饱餐战饭,预备厮杀。他精通兵法,稍一思索,又令两个万人队多打旌旗,虚张声势,竖起“平南大元帅”旗号,只作进逼宋军营寨之势,以为疑兵。却自引大军,只待攻城。

方腊在高台之上,眼见时将近午,李邦彦匆匆来报,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年甲相合之人已预备停当。方腊颔首道:“大事成矣,可大开通津城门,令神兵出城迎敌。贫道自在此踏罡布斗,行施道法,以助兵威。”李邦彦答应了自去。

那七千余人,大半皆未经过战阵,现下要他们各持刀枪,与城外如狼似虎的金兵相斗,心中如何不怕?只见数千人挤在通津门内侧,你我相推,谁肯杀出?李邦彦大怒,令城上剩余守兵皆下城,各持弓箭,布阵于众人之后,大叫道:“再不出城迎敌,便即放箭。”众人大骇,只得发一声喊,努力杀出,队伍扰乱,全不成章法。

斡离不预备已久,眼见城门大开,众人杀出,手中旗号招展。早有一个万人队抢上,右手持刀枪,左手各持旌旗,遮天蔽日,将那七千余人尽数遮没。李邦彦在城上听得杀声震天,却瞧不见厮杀之状,兀自深信神兵无敌。却不知无数旌旗之下,那七千余人早被屠戮殆尽。金兵却渐渐逼近城下。忽闻金营中鼓声大作,万余金兵抛了手中旗帜,将那七千余具尸首填入护龙河,顷刻之间,已然填平。

李邦彦大惊,掩面便走。金兵乘势抢上,鼓噪登城。这时城头宋兵,大半已被李邦彦调下,虽有些少守军,却因李纲不在,无人指挥调度。李邦彦又已先走了,谁肯舍命厮杀?稍一抵御,便即不敌而溃。金兵遂大举入城。

斡离不方才入城,早见方腊手中提着一名少年,立于城头。二人相视大笑。斡离不笑道:“方教主神机妙算,成此大功。不知这个计策叫做什么。”方腊亦笑道:“这个么,叫做开门揖盗。”斡离不大笑道:“方教主话中有话啊。放心罢,小帅自当言而有信,只作强盗,绝不喧宾夺主便是。”方腊道:“但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