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栗园春色(第5/9页)
杨谅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面貌清秀,身材还带着些单薄。
他与四个哥哥不同,性格较为活泼外向,没有二哥杨广的稳重和四哥杨秀的威严,也没有大哥杨勇的沉闷和三哥杨俊的忧郁。
也许因为杨谅是伽罗最小的孩子,性格又开朗,伽罗没让几年前就被封为汉王的杨谅和三个哥哥一样到藩国去就任,而是留在了宫中。
“哦。”伽罗淡淡地答应了一声,从石羊背上将手放下。
独孤信墓前的坟草刚刚被她清除干净,墓前的香烟还未散尽,墓道两边,遍植着二十几年前伽罗命人种下的白杨树,荒秃的树枝上积着厚雪,一眼看去,白杨树林如烟一般寂寥,伽罗的眼睛不觉又有些酸涩了。
杨谅站在一旁,等候得有些不耐烦。
他对自己从未谋面的外祖父没有多少感情,听说二哥杨广的相貌气质和独孤信很像,这让他更觉疏离。
不知道为什么,杨谅一直有些害怕自己的二哥、晋王杨广。
二哥看起来近乎完美,他年纪轻轻,便十分善于克制自己,但在这完美之下,似乎在深深掩藏着什么……杨谅无法说出自己隐秘的感觉,他只是觉得,在四个哥哥之中,二哥杨广令人感到压抑,三哥杨俊整天诵经不止,一副老僧入定的模样,四哥杨秀能干而傲慢,都比大哥难于相处。
此刻,关中特有的大雪在林外飘卷飞扬,青石道上的雪,反射着幽蓝的微光,令人越发感觉到暮色的沉重。
“谅儿,”伽罗拖着有些沉重的步伐,从般若寺后的台阶拾阶而上,站在殿门后回望了一眼,忽然说道,“你看,从这里能够望见我们的大兴城。”
“这么远也能看见大兴?”杨谅有些惊讶,顺着母后的视线远望去,却见暮雪天际处,一座城池剪影巍然耸立,不是大兴城是哪里?
新建成的隋都大兴城,位于原来汉长安城东南方的龙首原上,动用了一年时间,由丞相高颎亲自督工设计而成。
城池规模之庞大,前古未有,杨谅听身边的内侍们传说,父皇本意是想将汉长安城重修一下,而母后却决不肯再住在长安,她说那里的恶臭味让她忍无可忍……
如今的大兴城,气派壮观,较长安城大了几倍。
大兴城里南北街道十一条,东西通衢十四条,纵横交错,将整座城池划为一百一十坊,引得关内关外的豪门竞相进城筑起大宅。
在父母亲的墓边眺望见这座新建的隋都,让伽罗有种安慰的感觉,似乎是终于成就了父亲生前“一统九州”的心愿。
大兴城已是北朝百城拱卫的京都,不久之后,待她平定南陈,大兴城还将会成为茫茫九州的首善之区。
她正在暮雪纷飞的庙宇里暇想着,忽然眼角瞥见杨谅满脸都是倦怠之色,心下不禁一紧。
伽罗平生最引以为自豪的,就是生了五个出色的儿子,除了杨勇相貌算不得出众外,其他四个儿子个个相貌英挺、聪颖多才,她这么多年来,除了料理政事外,就是一心一意照顾杨坚和管教五个儿子。
想不到的是,除了杨广外,其他四个儿子都和她不大亲近,杨勇、杨俊、杨秀长大以后,从来不愿向她吐露心事,除了表面的礼节外,他们对她缺乏真正的感情。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她才没有将排行最末的杨谅放出去就藩,想留在自己身边,慢慢培养出一份母子深情。
但杨谅此刻的漠然让她感到,诸子之中,唯有晋王杨广最留恋自己。
三年前,十三岁的杨广到并州上任时,攀住自己的衣袖,默默坠泪良久,才一步一回头地离开;而三子杨俊去当洛州刺史时,却只在临光殿外拜了三拜,便飘然而去;四儿杨秀十一岁就当上了领二十四州军事的大总管,上任之时一副欢天喜地的模样,根本想不起来伽罗还在为母子分离心中难过……
至于太子杨勇,那更不消提起。
北风卷地而来,般若寺里的灯烛一一亮起,照见无边的夜雪,伽罗紧了紧衣领,轻轻吁了一口气,转身道:“谅儿,咱们回宫。”
年少的杨谅陪母亲在般若寺后的深林里站了这么久,又冷又累,听了这一声吩咐,暗自舒了一口气,连忙扶住母亲的肩膀,穿过大雄宝殿,在明远大师的陪同下,快步走出了山门。
李圆通仍在门外守候,作为伽罗和杨坚的心腹爱将,在废除六官制度后,他早已位居刑部尚书的高位,但仍在杨家夫妇面前保持着家奴姿态。
生性简傲的他,连生父都不肯认,却对杨坚和伽罗当年的另眼相看、破格提拔一直感激涕零。
见独孤皇后和汉王杨谅走出寺门,满头满肩都是飞雪的李圆通忙迎了上去,低声道:“圣上,杨素的夫人郑氏已在外面等了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