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府宅(第11/46页)
那卓然倨傲的男子,已经在别庄门前等候多时。
“许久不见,黔宁王别来无恙。”
李景隆一抬腿就利落地下了马,向对方拱了拱手。在他身后,三千羽林军勒缰下马,军容整齐地一致下马列队。
“能让本王在外城迎接的,除了皇上,曹国公还是第一个。”
平淡的语气,让男子的面色看不出喜怒。
李景隆的笑容明媚不改,目光从沐晟身边几个正朝自己揖礼的武将一一扫过去,寻觅未果,又调回到沐晟身上,声调轻快地说道:“下官哪有那么大的颜面。黔宁王迎接的是皇上的圣旨,而下官恰好是传旨的钦差,带着这些御前亲卫军来拜见黔宁王府的当家人。黔宁王刚好说反了。”
说罢,特地抬了抬手里的明黄手绢。
“曹国公可知传信官在三月末便到了,而今已然六月初。”
李景隆“哦”了一声,不甚在意地耸肩道:“都过去这么久了吗?一路上山山水水的,风光无限,可能是稍作停留,耽误了些时日吧。”
“曹国公比预期整整晚到了一个多月。”
沐晟的脸色有些不善。
李景隆弯起唇角:“再晚也是圣旨,黔宁王也得等不是吗?”
若说举世无双,这两个男子便是当之无愧。一个是少年将军,凛寒如雪;一个是少年权臣,灼灼其华。浑然天成的风度和气度,是世间大多数男子都无法企及的,截然不同,却在伯仲之间。
然而两人一见面便不客气的态度,让孙兆康呆愣地瞪了瞪眼睛,却见沐晟一贯没什么表情的面上浮出一丝微冷的笑:“拖慢整体行军的速度,就等于是延误战机,若是军情紧急,这样的行为则要被军法处置。曹国公担待得起,本王可担待不起。”
李景隆挑着凤眸,笑容里含着戏谑道:“黔宁王莫不是忘了,皇上之所以让先遣役兵来传口谕,既是对黔宁王府的信任,也是因为深知兵贵神速。黔宁王若有军事调动,依照口谕即可便宜行事,根本不用等待朝廷的亲卫军。但黔宁王府在这两个月内都没有任何动静,不免让人怀疑,针对元江府的剿袭行动,是否真如呈递到御前的奏报上写的那样刻不容缓……”
李景隆不紧不慢的一番话说完,原本漫不经心的眼睛一点点变得明亮,褪去了吊儿郎当的纨绔和不羁,连周身的气场都变了。
原来还是个深藏不露的。
而那分明挑衅的话茬,让旁边的几位将官骇吓了一跳,不由得互相对视了几眼。
沐晟冷而淡然地看他,道:“本王只知道曹国公是传旨而来,不晓得还是来当监军的……如此倒是甚好,本王稍后会让人将之前针对元江发兵而产生的一切兵力部署和调动,呈报给国公爷审阅,届时还望给出意见,以便本王和诸位将领参考修正。”
男子的下颚微抬起一个略高的弧度,目光中几分固有的倨傲,看在旁人的眼里却仿佛是别有一些意味。毕竟这位曾经是建文旧部的败军之将,而在场的卫所将官都是靖难之役的功臣,这样的说法以及其他人默认的态度,无疑是对这位远道而来的手下败将一种无声的藐视。
况且李景隆并非监军,根本没有督查将帅的权力。
气氛有些凝滞。孙兆康的脸色变了变,缩着脖子,吓得大气都不敢出。
那明媚俊俏的男子眯起眼,优容的面色有一点点变冷的迹象,须臾,唇畔一抹凉飕飕的微笑:“承蒙黔宁王看得起,下官岂敢不竭尽所能?只是下官很好奇,等到将来战场上,究竟是黔宁王你的兵法厉害,还是你的口才更厉害?”
说完,抬起捧着黄绢圣旨的手,“黔宁王准备好接圣旨了吗?”
那威凛的男子一掀前裾,单膝跪在地上,肃整的神色透出恭敬。在他身边的一众文官武将也跟着含胸垂首,伏地听旨——
“吾皇万岁。”
“吾皇万岁。”
明黄绢帛上面的意思,与之前传令官送来的口谕大致相同。当今皇上在荣登大宝之前,有长达三十多年的戎马生涯,能征善战,最懂得“兵贵神速”的道理,让口谕先行,钦差押后,就是担心千里之隔会延误战机。或许再过个几年,这样的懂得和担心,会因为帝王心而发生根本的改变,但现在是永乐二年,战祸刚刚消弭,边陲动乱仍在,元江府的不断做大是黔宁王府多年来的一块心病,而今,对于初登大宝的皇上来说也成了一个隐忧。
六月的时令,菡萏为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