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天赐良机?(第3/5页)

霍翎抿了抿唇:“我担心这是永庆帝和萧国英的阴谋。”

丁景焕瞳孔微缩:“阴谋?怎么会……”

说实话,如果不是太后娘娘足够理智谨慎,换做其他任何人,也许都经受不住胜利的诱惑,要开始调动粮草兵马,准备展开新一轮北伐了。

假设这真是永庆帝和萧国英的阴谋,他们图的又是什么?

“图大燕起兵攻打大穆吗?”

丁景

焕被自己这个想法逗笑了。

笑意才刚在他唇角浮现,一旁的霍翎就反问他。

“为什么不能?”

丁景焕愕然。

霍翎重复:“也许永庆帝和萧国英图的,就是大燕起兵北伐呢?”

丁景焕拧眉,顺着霍翎给出的猜想继续思索。

——大燕在这个时候起兵北伐,大穆能得到什么好处?

杯中的茶水已经放凉。

霍翎端起茶杯,随手泼进花盆里。

茶香再次在室内弥漫,霍翎开口道:“把那些真假不辨的消息放到一边,我们先来确定一下一定真实可信的消息。”

丁景焕道:“永庆帝的年纪不小了,中风昏迷也许是装的,但他的身体情况肯定不容乐观。”

无锋跟着道:“储君之争也一定是真的。三皇子起兵逼宫,闹出的动静极大,做不得假。”

霍翎抿了口茶水,忽然想起先帝临终前的画面。

在先帝人生弥留之际,他最放不下的,就是江山社稷。

“立储一事已经迫在眉睫,永庆帝还有时间下令处死自己的三儿子,幽禁自己的四儿子和六儿子,却没有时间留下一道立储的诏书?哪怕只是一个口谕呢?”

这才是整件事情里,最大的疑点。

如果永庆帝已至弥留之际,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秋后算账,而是定下大义名分。

只有永庆帝还活着,只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局,才能说得通永庆帝为什么没有留下立储诏书。

丁景焕恍然,在这一刻,他终于是将所有事情都串起来了。

“假设永庆帝最属意的继承人,真是年纪最小的十皇子,那一切就说得通了。”

无锋一愣。

他也没有漏听什么关键词,怎么突然就跟不上丁景焕的节奏了。

丁景焕解释道:“你觉得大燕是现在起兵北伐,对大穆更有利,还是拖到几位皇子斗得你死我活,永庆帝驾崩,新帝登基后再起兵北伐,对大穆更有利?”

无锋回答得毫不迟疑:“当然是前者。”

“不错。”霍翎微微一笑,“永庆帝是想一石三鸟。”

一来,大燕与大穆之间,迟早会有一战。双方都在憋着一口气,只等着一个契机就爆发出来。

再拖下去,对大燕来说是有利的,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备战,对大穆来说就未必了。

与其指望年幼无威望的儿子来解决麻烦,不如趁着自己有生之年,提前引爆潜藏的危机。

在大穆早有准备的前提下,这一战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二来,大燕对大穆的威胁越厉害,大穆的储君之争就会越快落下帷幕。

三来,萧国英是燕云守将,萧国英在战场上的表现越好,越能帮助后方的十皇子坐稳储君之位。

……

无锋听得心服口服,行礼告辞,准备回去命人严密监视萧国英的一举一动。

丁景焕也跟着起身,却不急着走。

“娘娘。”丁景焕语带笑意,“这一切都是您的猜测。如果您猜错了,日后会可惜自己错过了此等天赐良机吗?”

霍翎抬眸眺望北方:“不会。”

如果说最开始看到密报时,霍翎还有些心动和纠结的话。

那在和无锋、丁景焕聊了这么久以后,她就彻底恢复了冷静与理智。

现在就谈什么收复燕云,还为时尚早。

收复燕云是举国大战,她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先吞并羌戎。

等彻底消化完羌戎的战果,再以羌戎为跳板,与大穆展开殊死决战,角逐出真正的天下共主。

所以,不管她的猜测是否为真,不管大穆那边打的是什么如意算盘,都不重要了。

隔岸观火,推波助澜,也不失为一种应对良策。

“急什么呢。”

霍翎对丁景焕道:“我有什么好着急的。”

***

天章阁外头种有一排百年梧桐,正值盛夏,知了藏在枝叶间鸣叫不绝,拂面吹来的夏风都染上了几分聒噪。

下午第一堂课是宋叙的课,他用过午膳,稍作休息,提前一刻钟来到天章阁。

季衔山已经到了,正端着一碗绿豆汤慢慢喝着。

瞧见宋叙进来,他吩咐一旁伺候的小福子:“给宋老师也盛一碗。”

师生二人用过绿豆汤,宋叙开始给季衔山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