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收复燕云十六州!?……

也许连文盛安自己都没有料想到,命运会如此戏剧,兜兜转转,霍世鸣还是成为了兵部尚书。

只是这一回,事态并非由他亲手推动,而是由曾经狠狠驳回过这本折子的霍翎一手促成。

从正三品边境主将,到正二品一部尚书,在大多数朝臣看来,这就是太后对霍家的恩宠与看重。

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够不着尚书之位的边。

只有极少数,经历过柳国公权势显赫时期的朝臣,敏锐察觉出了一丝不对。

——承恩公在行唐关待得好好的,太后为何会突然将他召回京师?

这其中,是否有隐情?

丁景焕如今是刑部左侍郎,在朝堂上的站位愈发靠前。

在听到这道任命时,丁景焕的眉心猛地一跳。

显然,即使是他这位太后心腹,也都意外于太后的做法。

他应该是在场所有人里,最清楚内情的人。

先帝时期,勋贵势力庞大。

柳国公府位列勋贵之首,不仅有极深的威望,还牢牢把持着兵权。

为了节制柳国公府的权势,先帝与文盛安这对君臣,任命柳国公为兵部尚书,又用了其它手段,才成功收回柳国公府手里的兵权。

景元二十六年,先帝驾崩。

临终前,先帝留下遗诏,任命霍世鸣为行唐关主将。

正是因为有燕西十几万军队在背后支持,在朝中根基不稳的霍翎,才能与文盛安、陈浩言等辅政大臣进行周旋,不至于落入下风,全无还手余地。

文盛安欲效仿昔年柳国公府旧事,上书举荐霍世鸣为兵部尚书,所图不过三点:

一是削弱太后势力;

二是防备外戚坐大;

三是自己把持朝政。

即使过去了那么多年,丁景焕还清楚地记得,太后驳回这道折子时说过的话:

“我爹的毕生抱负是征战沙场,收复燕云十六州。

“让一位领兵征战的将领留在京师任兵部尚书,深陷权谋算计,是蹉跎了他。”

……

如果不是亲耳听闻,丁景焕很难相信,这样的话语会出自一位摄政太后之口。

只是,八年的时间,终究改变了很多东西。

将领的追求与抱负早已不再纯粹,为了成为燕西的土皇帝,笼络将领,邀买人心,以公肥私。

想到这儿,丁景焕视线微移,落到霍世鸣身上。

他这个局外人看懂了娘娘的苦心,承恩公身处局中,又能否理解娘娘的一番好意呢。

……

霍世鸣脑子轰隆作响,无数声音萦绕在他耳畔,让他无法静下心来思考任何事情。

到最后,他想起来的,是文盛安致仕前对他放的那一席狠话:

“娘娘与承恩公不够齐心,我方能在其中左右逢源。

“但我不知道,承恩公如此积极主动地帮娘娘对付我,打的又是什么算盘?

“我倒下以后,承恩公能得到什么好处?”

文盛安说那一番话的时候,正是霍世鸣最志得意满的时候。

一个胜利者,在面对失败者时,是足够游刃有余的。

因此他将文盛安的话听在了耳里,却没有放在心上,甚至还有些隐秘地不屑,觉得文盛安这位辅政大臣也不过如此。

除了会挑拨离间,就不会做别的事情了。

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文盛安前脚刚致仕,太后后脚就开始过河拆桥。

好一个兵部尚书。

好一个明升暗贬。

他养大的好女儿,竟将朝堂上的制衡手段,用在了他这个父亲身上。

前段时间他有多得意,有多风光,如今就有多难堪。

霍世鸣控制不住内心的愤慨,猛地抬起头来,望向垂坐在御座之后的摄政太后。

黄色纱幔隔绝了所有人的窥探,霍世鸣看不清太后此刻的神情,只能感觉到一道冰冷刺骨的视线,静静落在自己的身上。

“承恩公,还不叩恩吗?”

仿佛被人兜头浇下一盆冰水,霍世鸣浑身一颤,低下头来,露出顺服之态。

“臣,叩谢皇恩。”

***

这场气氛微妙古怪的大朝会,在霍世鸣领旨谢恩后,终于落下帷幕。

霍翎回到兴泰殿,刚要开始处理政务,就有宫人进来禀报,说是陆杭求见。

陆杭步伐稳健,面带喜色,嘴里却抱怨起来:“娘娘,我这把老骨头,原本是想在礼部上告老还乡的,您怎么突然把我调去吏部了。”

霍翎打量他几眼,真心实意道:“陆卿还没到能称老骨头的时候。”

陆杭一向懂得保养,明明已是六十好几的人,望之不过五十上下。

陆杭颇有些受宠若惊。

霍翎看他高兴,也乐意多说几句:“朝中上上下下,论资历,论能力,就没有比你更适合当吏部尚书的人了。陆卿总不能叫我退而求其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