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9/15页)

说来可笑,当年范鹏华介绍给谢晓丹的那个好哥们儿——赵临冬,再一次出现在她的世界里。那天傍晚,晓丹更新完所里的通讯信息表,伸个懒腰准备回家,突然接到条短信,是赵临冬,轻描淡写地说他来国贸开会,刚结束,约晓丹晚上一起吃饭。谢晓丹本打算找个理由推掉,转念一想,反正自己也要去楼下吃晚饭,这么冷的冬天,多个人还能多点选择。

谢晓丹把赵临冬约到了平时不怎么舍得去的台北古早味,穿过国贸商场长长的甬道,两边造型独特的设计家居店,五彩斑斓的华贵瓷器店,这些她已经习以为常,气质和姿态也越来越像“CBDer”:下颌微抬,步履匆忙,铿锵有力,目无一切。等嗅到室内冰场的寒气时,古早味餐厅也就映入眼帘。老远便看到坐在店外天井处,那棵高大樟树下的赵临冬。谢晓丹在心底里笑起来,整个画面太突兀了,赵临冬无论神态还是穿着,都是十足的异类。

两个人面对面坐下,望着比半年前更加绚烂夺目的谢晓丹,男孩越发紧张局促,黑色菜单在他手中翻来覆去,他既不敢把眼神挪开,也不敢开口点菜。

“一碗麻油鸡面线,一份豌豆苗。”谢晓丹并不碰菜单,落座后直接对服务员说,俨然常客的样子。赵临冬的头还埋在菜单里,晓丹低头一乐,决定帮他解围。“你要不要尝尝他家的麻油猪腰面线,天冷的时候吃最合适。”

赵临冬的脑袋终于伸了出来,如释重负地点点头:“好啊,我都可以,听你安排。”

“那就再来份猪腰面线,一个三杯鸡。”谢晓丹把面前从未打开过的菜单递还给服务员,打开雪白色的餐巾铺在膝上,笑容灿烂地问道,“你今天怎么跑国贸来了?”

赵临冬本来就不善言辞,在谢晓丹自信又自如的气场下越发不知该如何表达:“我过来见个人,想看看他对我们的项目,会不会有兴趣。”

谢晓丹不太明白他在说什么,她猜不到赵临冬这个下午有多沮丧,面对自己有多紧张,只当他是书呆子:“哦。你最近怎么样,忙吗?”

“挺忙。不过,最近进展还挺快!”赵临冬勉强打起点精神,“上次咱们见面的时候,我跟你说的我们那个程序软件已经开发完了,现在就是市场推广,越多的用户用,我们的胜算就越大!”

谢晓丹伸手看看手机,担心有工作短信没听见。赵临冬虽然嘴笨,人并不呆,他敏感地意识到晓丹对他说的这些其实都不感兴趣。于是,饭局又陷入了沉默。

“对了,范鹏华也在所里加班呢,要不要叫他一起来啊!”谢晓丹突然想到。

赵临冬脸都憋红了,也没说出个所以然。好在晓丹善解人意,看他不表态,也就把话题岔开了。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对付了一个小时,于谢晓丹而言,这不过是一餐饭,赵临冬却吃出了绝望和伤感。他明白,自己和面前的女孩越来越远了,比半年前见面时更加遥远。纵然她的笑容越发自信,人也越发明媚,这一切,却都不是因为他,也永远不可能是因为他。两人在地铁站台道了别,踏上了方向相反的列车。

谢晓丹时而沮丧、时而兴奋,却始终满怀憧憬地急速奔跑,把大学里的一切都抛在脑后。为了离公司近点不迟到,她咬牙在团结湖公园附近租了套小两居的老房子,3000块一个月,工资一小半就这样没了。晓丹琢磨得找个人合租,降低成本,第一个就想到了田蓉。

听范鹏华说,田蓉终于找到了新工作,一个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的市场部助理。工资也就是谢晓丹的一半,工作环境就更没的比。好在田蓉家经济条件还凑合,父母依旧像上大学时那样,每隔三五个月打来几千块贴补生活。保险公司在麦子店,将将能擦CBD的边儿,谢晓丹觉得机会绝佳,抱着志在必得的信念,拨通了好几个月没联系的田蓉的电话。

大学毕业的时候,田蓉依旧没找到工作,她回老家待了两三个月,想想还是得回北京坚持,不仅仅是因为范鹏华,更多的是不甘心。回到北京,住处是个问题,因为尚不确定工作会找到哪里,只得先搬进范鹏华和人合租的两居室里对付。同居生活,范鹏华觉得没什么不好,观念传统的田蓉却始终耿耿于怀,父母那里就更不可能交代。每次家里打电话,田蓉都得在卧室里蒙好被子再接听,生怕客厅看球的男生们突然一声呼喊,穿了帮!不仅如此,毕竟是和别的男生同居,穿衣起居都诸多不便。十月底,田蓉终于找到了工作,她琢磨是时候搬出去了,可惜看了几处房子,要不就是距离太远,要不就是租金太高,正发愁时,就接到了谢晓丹邀请合租的电话。田蓉了解谢晓丹向来不缺东北女孩那无所忌惮的豪爽之气,却也为她如此淡定坦然的心理素质啧叹不已。田蓉老实,不知该如何应对,俗话说,抬手不打笑脸人,何况自己眼下的处境,也正好急需找人分担房租,团结湖的位置和租金,都在自己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再者说,与其找个不摸根基的人合租,哪有和谢晓丹合租来得踏实。毕竟朝夕相处了四年,性格习惯彼此都再熟悉不过。要不是临毕业找工作那档子事儿有点伤人,两人也曾亲密无间。田蓉别扭了几天,终于只能放下心里的委屈,向现实低下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