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刘传伟过来的时候,看见老人右手拉住张英山,左手握着一卷美元要往他手里塞。

张英山也不敢太用力地甩开手,生怕用劲太大,没轻没重地会伤了他,只能半推半就,左支右绌。

王雪娇多次营救均告失败。

“发生什么事了?”刘传伟忍不住出声询问。

王雪娇看见他,十分高兴:“来得正好,帮我们按住他。”

刘传伟看着老人,确实眼熟,他在这里的熟人都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了,一个人从年轻到变老,差距还是很大的,要是一直保养得特别好,那还能剩个70%的相似度。

但是就苏联前几年发生的事,都有人受不了心理上的打击自杀了,留下来的人再怎么心大,也会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终究会体现在容貌上。

他还在犹豫,老人却一口叫出了他的名字:“刘!”

刘传伟怔了一下:“是我,您是……萨维乔夫同志?”

“是的,是我!”老人非常高兴,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开了笑容。

王雪娇见刘传伟跟老人似乎认识,决定让刘传伟留下断后:“你们认识啊~那你们先聊,我们走了……他要给你钱,千万别收啊!”

老人一眼就看穿了王雪娇的计谋,根本就不放手,还拉着张英山的胳膊。

这么多人在大马路上拉拉扯扯,实在不像样,刘传伟建议大家找个小咖啡馆坐下,说说到底是什么情况。

这会儿再跑,就没什么意义了,还不如跟老人把话说清楚。

王雪娇便同意了。

便宜的小咖啡馆就如同中国国内的小吃店,咖啡就是他们的豆浆,配着他们的“大饼”和浓稠大米奶粥。

整个店里满当当的都是人,吵吵闹闹,说话都听不清楚。

能找到的最安静的咖啡馆就是价格相对较高的列娜妈妈餐馆。

列娜妈妈餐馆有下午茶提供,不过鉴于他们家的价格比外面要贵一些,价格敏感型的本地人根本就不来。

餐厅里没有一个客人,只有上次那个企图卖小摆设的姑娘坐在柜台后面看报纸。

王雪娇点了四杯咖啡和小蛋糕,大家坐在外面的大厅里边吃边聊。

老人见着刘传伟特别激动,连珠炮似的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么多年过去,又见到你了,你还好吗?听说你们国家也对去过国外的人审查得很严?你有受到影响吗?”

“你现在在做什么?还在做船舶设计吗?”

“还在军队吗?”

一堆问题甩过来,把刘传伟给问得心脏呯呯跳,现在,他的身份是被一个厨子介绍来的翻译。

什么军队,什么船舶设计……

他下意识地扫了王雪娇和张英山一眼,想看看他们的反应。

王雪娇和张英山两个聋哑文盲,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王雪娇在忙着琢磨咖啡杯上的花纹是哪朝哪代留下的,张英山在帮她切三明治。

见刘传伟瞟了自己一眼,王雪娇问道:“你跟他是怎么认识的?”

“他来过中国,我跟他见过。”刘传伟掩盖了自己曾经来过苏联的经历。

何况老人也确实来过中国,老人来中国的时候,两人也确实见过,这是测谎仪都测不出来的真话。

刘传伟怕自己说太多露馅,便把话题转到王雪娇身上:“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我们遇到他在这附近卖勋章……”王雪娇把事情说了一遍,特别强调了,“他居然有金星勋章诶!!!全苏联一共就发出去了两万多枚!他怎么会有的?!”

刘传伟心里难过,卖勋章,还是金星勋章,这得是日子多么过不下去才做出的选择。

涉及到老人的往事,与他这次的秘密任务无关,何况还是王雪娇先招惹上老人的,刘传伟便说了。

“他是莫斯科级航母的总设计师。”

按照苏联人的传统,老人的名字巨巨巨长,落在纸上,他自己都不爱写全名,一般都写成A·C·萨维乔夫。

王雪娇对苏联航母的印象就是归了中国的“瓦良格”,以及被拆成废铁的“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以及美国人用了经典诈骗手段诱拆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莫斯科”号是什么?

“莫斯科”号,是苏联的第一艘航母。

都说苏联是中国的大体老师,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确实总是与中国有着惊人的相似。

苏联自1917年萌生的航母梦,直到1965年,“莫斯科号”下水,中间过了48年。

新中国自1970年萌生的航母梦,直到2012年“辽宁号”下水,中间过了42年。

连间隔的时间都差不多,中间经过的种种来回折腾,也惊人相似。

苏联海军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时,就想搞航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