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第4/7页)

不像苏联快要倒闭的那几年,什么国家的安全、什么单位的存亡、什么下属的能力,随它去吧!

抓紧往自己口袋里面捞钱才是最重要的。

又有能力,又贪……唉……

萨维乔夫心情复杂,看着王雪娇那张神采飞扬、明艳灿烂的脸,怎么都想象不出,她怎么也这么快堕落腐化了。

这让他想起了过去苏联的那些领导,有不少人确实能力过人,有着普通人无法企图的天赋、运气和心气,但后面也都……唉……

萨维乔夫忍不住对王雪娇说了一句:“你要走正道啊。”

“啊?”王雪娇没听懂,困惑地看着刘传伟:“他说什么?”

刘传伟脸不红心不跳,镇定地翻译:“他说,再不喝咖啡,就冷了。”

“哦……”王雪娇从善如流,端起咖啡杯,喝了一口,表示接受提醒了。

刘传伟也借机试探萨维乔夫是否愿意到中国居住,萨维乔夫摇了摇头:“如果我要去的话,早就去了。”

他说的是1991年苏联刚解体的时候,那个时候,很多科学家不甘心自己的研究就此停滞,纷纷往其他国家走。

大部分去了美国,还有一部分去了欧洲,也有几百个人觉得中国的社会制度好歹是他们熟悉的社会主义,于是便去了中国。

萨维乔夫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他便举家来到了克里米亚半岛,后来儿女长大离开,老伴亡故,他也打算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埋骨之地,跟妻子合葬。

刘传伟有些遗憾。

萨维乔夫微笑道:“你还记得小瓦列里吗?”

“记得,那个十八岁的电气工程师。”刘传伟点点头,小瓦列里的全名是瓦列里·瓦西里耶维奇·巴比奇,刘传伟在黑海船厂学习到最后几个月的时候,他才入职。

瓦列里对厂里有个中国人十分好奇,总是跟刘传伟打听中国的事情,两人关系处得不错。

“他很厉害的!也当上航母的设计师啦,负责武器系统和整体设计……基辅级和明思克号,可惜他参与另外两艘,永远造不出来了……”维萨乔夫叹了一口气。

王雪娇看出他在说很伤心的事,又问刘传伟。

“他在说他的同事很难过,投入十几年精力设计的船,因为国家解体永远造不出来了。”

船啊……听起来不是很难的样子。

王雪娇懵懵地接了一句:“那给我呗,不就是要钱么?”

刘传伟被她的发言逗笑了。

不用等他继续解释什么,王雪娇自己也想起来了,对哦,萨维乔夫是黑海造船厂的,那厂不是造普通商船和游轮的地方,而是航空母舰和各个高端的战舰。

王雪娇一下子想起苏联解体导致无法继续建造的两条大船,一艘是“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另一艘就是“瓦良格”号。

“你说的两个造不出来的,不会是航母吧?”王雪娇眨巴着眼睛。

刘传伟愣了一下,他没想到王雪娇这么快就反应过来了,不过这也没什么好隐瞒的,乌克兰再拉胯,也不至于会被一个金三角的毒枭给抢劫了。

毕竟余梦雪连缅甸都没有统一呢,她哪里是正规军的对手。

“对,就是航母,一个被美国人骗着拆了,还有一个也一直停工状态,过几年也要拆了,不然放在船厂只会生锈。”

王雪娇听说过美国人是怎么骗的,他们先找了个挪威公司,说要收废弃钢材,每吨450美元的价格收,等“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从一艘,变成一堆了,挪威公司就跑路了,就赔了点很少的违约金。

然后美国人找过来,说愿意按每吨150美元的价格收,乌克兰此时已经骑虎难下,等把材料都放锈了,连150美元都卖不出去,只得同意。

王雪娇还知道“瓦良格”号上的不少零件也丢失了,特别是最重要的发动机,始终不知道它到底是被人偷了,还是因为当时购买时承诺不做军事用途,于是被乌克兰人拆下来了。

“我能买不~我想要~听说瓦良格号都已经快建完了,我能付钱让他们建完吗!”王雪娇激动地问。

刘传伟笑着把她的话传达给萨维乔夫,两人一起笑了起来。

萨维乔夫无奈苦笑着摇摇头:“我们厂长说过,想要完成航母,需要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600个相关专业、8000家配套厂家,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它。”

以现在的乌克兰,哪里有这样的调动能力。

连核弹头都保不住的国家,还想建航母?!

说什么笑话呐。

王雪娇悻悻:“还是可以给我的嘛,我虽然没有那么多飞机,但是~我可以把我的车都停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