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第3/3页)
酒楼烧柴也烧炭,柴房约有普通的三间屋大。
竹棍,木棍,树皮,枯草,炭和炭屑都有,而且估计刚采购没多久,柴火快将屋子塞满了,就进门有个四五长宽的位置。
周三郎放下老母,熟稔的竖着将竹棍搭成塔形,再麻溜的往里塞入枯草。
完了问赵广安,“李郎君可有火折子?”
赵广安往怀里一摸,“给你。”
出门在外,最不能缺的就是水和火,当初也不知道谁买的火折子,一只竟能存放一个月左右,如若不然,族里怕是得学其他村钻木取火了。
想到这,他问周三郎城里可有卖火折子的地方。
周三郎道,“就在后面那条街就有卖火折子的,但有没有关门我就不知道了。”
草燃起来时,庞大娘端着一盆热气腾腾的水来了,另外还有几套换洗的衣衫。
周三郎感动得红了眼,“谢谢庞大娘了。”
“谢啥谢啊,要不是你,我家几个娃哪儿有机会吃到酒楼的肉菜?”庞大娘说,“先换衣服,待会我给你装点米和菜你自己煮...”
周三郎过意不去,“有人查怎么办?”
“你庞大娘是掌柜了,知道怎么应付上头的人。”说着,她惋惜道,“你说什么时候不好?偏偏是半夜,搞得订好的肉没送来。”
酒楼的肉每天清晨才会送来,地龙翻身在白天的话,酒楼已囤了肉,或许煮点肉吃。
知道她说什么的周三郎久违的笑起来,“是啊。”
看他还像从前,庞大娘的心落回肚子里。
方才回去时,儿媳埋怨她不谨慎,人心隔肚皮,如果周三郎去衙门揭发她们擅取库房的粮,掌柜的位子丢了不说,还会坐牢。
但她和周三郎一起在后厨做了十几年了,不愿相信对方是那样的人。
孙子孙女两三岁时总生病,大夫说体弱需要进补,她不过跟周三郎聊几句家常,他就会将客人点的乌鸡汤舀两勺藏到瓦罐里让她偷偷带回家,偶尔还会给她塞两片肉。
这种事一旦被掌柜发现是要扣月钱的,但周三郎就是做了。
现在周家落了难,如何让她狠得下心不顾往日的情谊拒他们于门外?
庞大娘折回去,很快拿了一碗米和
半筲箕青葵来,煮饭的甑也拿来了。
赵广安坐在柴堆上,脱了鞋擦自己泡得发皱的脚,跟梨花嘀咕,“益州百姓挺善良的。”
难民不趁火打劫,熟人能雪中送炭。
梨花点头。
益州还能维持淳朴的风气,和官府有所作为有关。
老百姓本就是容易满足的,官府善待她们,她们就会心甘情愿的听其差遣。
不过她有一事不解,窦娘子所在的村子全部遭了官吏的毒害,百姓该怨声载道才是,而且天灾失去家人,那种怒火更加剧烈,怎么仍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
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