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第18/112页)

“我不知道宜熙接这部片子做什么,她是演员,不是模特,跑到电影院给观众演了场换衣秀吗?”

“衣服好看,打光很优秀,宋执和宜熙脸也挺好,没了。我带着欣赏宜熙演技的目的去的电影院,可整部片子看完都没找到这种东西。”

“搔首弄姿、矫情做作,整整九十分钟,宜熙就顾着告诉观众三件事:‘我很美。’‘我非常美。’‘我真是美死了。’电影结束后,我觉得我也快死了。”

“之前都说宜熙演技碾压宋菲儿,我现在觉得两人也差不了太多,甚至对宋菲儿观感还要好一点。至少她不会给我整部电影都在自恋的感觉。”

“为什么这样的电影能取得高票房?这是中国电影界畸形发展的结果,值得业界反思。如果再固步自封,以后我们就只能看到这种把片场当T台的电影了。”

宜熙之前不是没被人骂过,掌掴风波时上百万条抨击都受住了,但这次之所以让她格外在意,是因为这些恶评不是来自普通观众,而是出自中国最权威的影评人之口。

就像约好了似的,这些人在电影点映结束后,相继爆出恶评,正式上映后更是井喷式涌现,还把绝大部分火力放在了她身上。其中甚至包括从《夺宫》起就对宜熙称赞有加的戴长治老师,因为喜欢宜熙,他还跑去看了《女皇》,专门在微博点评了她在里面的表现。可如今,他却是批评她最狠的一个,说她“贡献了一部足以载入华语电影烂片史的作品”!

张冰把报纸扔到桌上,怒不可遏,“真是太过分了!这些人怎么能这么说话?这本来就是部商业片,小熙演技不好?这种角色能让她施展多少演技啊!这些人说话前能不能动脑子思考一下!”

王安惠勾了勾唇,“你以为他们不知道这是商业片?以为他们不知道角色本身只有50分,宜熙给出60分就不错了,硬要求90分是不科学的?这些专家会不知道这个?”

张冰犹疑,“那他们为什么……”

王安惠看向宜熙,她从刚才起就没有说话,现在已经拿起了被张冰摔在桌上的报纸,面无表情地看着。王安惠暗暗摇头,果然还是个小女孩,入行以来就没受过什么挫折,这次的事情对她影响肯定很大。毕竟,她是在最在意的专业领域受到了否定。

她含笑问道:“宜熙,你知道为什么吗?”

宜熙没有回答,而是把报纸翻了个面,“怎么这次发行方没有买影评吗?”

她这么说不是指责片方没有给她公关出好评,而是这种现象确实很奇怪。国内的影评人不像国外,光靠写稿就能功成名就,所以格外珍惜名声。中国文字工作者报酬向来低,整体机制也不成熟,大多数还是可以收买的,这种电影上映买好评的情况非常普遍。

“买了啊,但也有些人是收买不了的,比如那位戴长治老师。天知道我有多希望能把他公关下来,当年他怒骂范思钧,害我头痛了小半个月。”

这个宜熙当然知道。戴长治是当代最负盛名的影评人,双语作家,常年给美国的报刊杂志供稿,还担任过许多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他在业内是出了名的不收钱,为了躲避公关还做出过电影刚结束就离场的事情,也因此,他的评价格外有公信力。

宜熙眉头紧蹙,“买了影评还有这么多差评,这些人是针对我吧?”

王安惠拍了拍手,仿佛在称赞她的领悟力,“没错,他们就是针对你。”

张冰愕然,宜熙也不解地看着她,王安惠说:“至于为什么针对你,我想,应该是因为沈一璐沈老师吧。”

宜熙面色一变,忽然明白了什么,王安在她对面坐下,想想也觉得有点无奈。

业内这几年常有年轻演员无法接棒老演员的声音,这些说法会出现不是前辈自高自大,而是确确实实有数据可依。光说女演员这一块,张斯琪卢嫣范思钧这些70后大花旦,哪一个不是在二十多岁时就至少拿到一座华语五大电影节的影后了?可到了80后这一代,最红的周佩佩没完没了地拍商业片,年近三十,票房累积了几十亿,然而别说单人奖项了,就是她参与的电影也没能捞到半个提名,可谓烂片女王。别人就更不要提了,偶尔有拿了奖实力过硬的女演员,却又人气太低,无法扛票房。不像70后那一批,个个都是演技和商业价值并存。

“目前来说,你是新一代当红女星里很少见的,从一出现就被大家称赞演技。这是个很好的现象,我以前和业内前辈聊过,他们大多数都认为,演技这种东西九成靠的是天份。正所谓艺术才华都是上辈子带来的,科班只能培育出匠人,造就不了真正的巨星。所以你年纪轻轻就灵气四溢,大家都觉得又出现了个好苗子,好好磨练必定前途无量。可这种想法在你的身份曝光后,发生了一点点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