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真正想置将军于死地……(第2/3页)

孔易知道霍翎是激将法,也知道霍翎提及他的父母妻儿,是为了攻破他的心防。

他的伪装一向不错,每次行事,都是隐在承恩公后头,借承恩公之手来推动局势。

太后可能早就听说过有他这么一个人存在,但在他做出什么不利于她的事情之前,她最多就是简单查一查他,查到他明面上的信息就停止了,根本不可能特意派人前往他的老家,将他查个底朝天。

派人前往他的老家,应该是在承恩公上书请求北伐以后。

如果太后的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将那些陈年烂谷子的旧事都查得水落石出,根本没必要再与他这样一个小小的敌国密探多费口舌。

最好的应对之策,其实就是缄默,带着所有的秘密下地狱。

但是……

但是……

太后有一句话说得不错。

他确实是极为不甘的,也确实是极想倾诉的。

一手推动了文盛安的致仕,挑拨天家母子关系,挑动承恩公与太后反目成仇,还在暗地推波助澜,加快燕穆两国的战事爆发……

他这样的毒士,要是到死都不曾扬过名,那这一生,也太无趣。

眼前二人的身份,足以成为最好的倾诉者。

“我的父母确实不是大燕人。”

准确地说,他的父母都出生于燕云十六州,被选中成为密探,经过数年培养,被派往大燕。

两人以逃避战乱为借口,一路逃至苍阳,以夫妻的名义行事、经商,后来还违反组织纪律生下孔易。

孔易自小聪慧,堪称过目不忘,在学堂里深受夫子看重,后来还意外得到苍阳知府的赏识。

按照他原本的人生轨迹,他应该是在自己二十岁加冠礼后,想办法寻求出仕的机会,从此跻身仕途。

但在他十八岁那年,发生了一件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事情。

他无意间,从父亲的书房里,发现了父亲和大穆暗中往来的书信。

他与父母摊牌,大吵了一架。

可他既无法狠下心揭发父母,也不能做到认同父母、倒向大穆,只得以游学之名离开家乡,逃避真相。

在外游历多年,孔易结识了一位至交好友。

一直到很久以后,孔易才知道,自己的这位至交好友竟然是大穆密探副首领,专门负责对大燕的情报收集工作。

对方早就知道了孔易父母的事情,甚至孔易会发现那些书信,也是对方故意设计好的。

-“你的身世,就是时时刻刻悬在你头顶上的利刃。除了投靠大穆,你别无选择。除非你甘愿一辈子都当一个普通人。”

种种威逼利诱之下,孔易最终还是妥协,彻底倒向大穆。

而就是那个时候,京师方向传来消息,中宫皇后有孕,大燕有意在燕西建立一支骑兵,由皇后的亲生父亲执掌这支骑兵。

景元帝膝下没有其他皇子,皇后肚子里的这个孩子,极有可能是大燕的下一任天子。

皇后身处后宫,搭上她的线很困难,但想要接触承恩公就容易多了。

大穆密探副首领意识到了其中的好处,提前布局,将孔易派往燕西,命他牢牢扎根在霍世鸣身边,获取霍世鸣的信任。

此后十余年,霍世鸣的身份地位水涨船高。

孔易能接触到的情报等级也越来越高。

在霍世鸣被调回京师后,大穆安插在大燕京师的力量,也都交由孔易执掌支配。

……

这段并不冗长的讲述,耗尽了孔易的气力。

他轻轻一笑:“施恩者用起受恩者来,总是格外放心的。在承恩公看来,他对我恩重如山,我没有任何理由去背叛他。”

霍世鸣从他话中听出了轻蔑之意,忍了又忍,还是没忍住骂道:“孔易,我可曾亏待过你分毫。难道是我不允许你出仕吗,难道我没有问过你要不要再朝中任官吗,你好狠的心,恩将仇报,挑拨离间,竟巴不得置我于死地。”

孔易眉梢挑得极高,仿佛听到了什么难以置信的回答般:“将军这番指责,我可不敢受。我为将军出的计策,全都是急将军所急,想将军所想。如果将军没有采纳我的计策,就算我有滔天智谋,也无济于事,不是吗。”

“况且——”

孔易歪了歪头:“将军把令牌和毒药一起交给我的时候,不是就猜到了吗?”

霍世鸣气息微滞:“什么 ?”

孔易目光中有种奇诡的光,他重复道:“将军把令牌和毒药一起交给我的时候,不就猜到我是大穆的人了吗。”

在两国交战的关键时刻,他突然提出“解决太后,挟天子以令朝臣”这样明显更有利于大穆的计策,任谁都会忍不住在心里泛起嘀咕,怀疑一下他的身份吧。

就算霍世鸣再信任他,在他提出这个计策后,霍世鸣也肯定能意识到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