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你以为你驱逐了文盛……
霍泽果然被太后扣在了手里。
心中的猜测得到证实,霍世鸣也说不上是更轻松还是更紧张些。
他不担心霍泽的安危,只怕这傻小子一个不小心被太后套了话,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霍世鸣也不愿意霍泽牵扯太深,霍家有他一个人出面行事就足够了。所以他并没有将什么机密之事告知霍泽。
“臣惶恐。兴泰殿乃娘娘处理政务、接见朝臣之所,臣就是忘记了回府的路,也不敢忘记来兴泰殿的路。”
霍翎在匣子里挑挑拣拣,随手拿起一枚看得顺眼的旗子,捏在指尖把玩:“既然没有忘,那就是故意不来兴泰殿打招呼了。”
“娘娘!”
霍世鸣猛地跪倒在地。
这一下,他没有任何收力,膝盖磕在光滑坚硬的地面上,发出沉闷声响。
霍世鸣眉头都没皱一下,身体向前一伏,急切道:“娘娘,你我父女之间,在北伐一事上存在着不少误会。还望娘娘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好好解释此事。”
霍翎转过身,注视霍世鸣良久,轻轻一笑:“好。既然承恩公想要一个解释的机会,那哀家就给你这个机会。”
她也很是好奇,承恩公为了糊弄住她,到底想出了什么好借口。
光洁如镜的地面,倒影出霍世鸣的脸庞。他掩去眸中的深沉,从姿势到声音,无一不恭敬谦卑。
“娘娘,臣斗胆断言,大燕与大穆之间,早晚会有一场举国大战。
“大燕想要收整山河,大穆也在觊觎中原繁华。
“臣曾经就北伐一事与安老将军展开过详谈。安老将军告诉臣,这些年里,大燕一直在囤积粮草、训练士兵,大穆也在想方设法镇压国内的反叛,侵吞那些归顺于他们的游牧部落,不断发展壮大自身……两国都在为他日开展做准备。”
霍世鸣直接搬出安鸿羽,想用安鸿羽的支持来增加自身话语的份量。
“永庆帝此人执政期间,有诸多不好,但有一点颇为值得人称道。他继位后,通过减免赋税、减轻徭役、稳定物价等方式来争取燕云地区汉人百姓的民心。
“朝中有些官员总认为大燕王师一到,燕云地区的百姓就会望风而降,兴高采烈回归大燕的怀抱。但整整一百年、超过两三代人的移风易俗,燕云汉人早已没有多少南顾之心。
“要是再这么耽搁下去,即使我们花费巨大代价收复了燕云,光是后续的治理就需要耗费无数心力。”
霍世鸣说了很多很多。
有昨日在朝堂上就说过的,有在折子里提及过的,也有他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密报。
比如说,永庆帝病倒后不久,二皇子的岳父冯信就前往燕云,与如今的燕云守将萧国英展开明争暗斗。
萧国英在领兵一道实乃天纵奇才,但他年纪不大,在军中资历和威望都远不如冯信深厚。
萧国英一面忙着争权夺势,一面又被萧家催促回京支持十皇子。
“萧国英能不能坐稳燕云守将的位置,关键并不在他本人的领兵能力,而在于后方的十皇子能不能成功上位。
“这个道理,萧家人看得懂,萧国英也看得懂。
“萧国英麾下有一支精锐,我的人调查到这支精锐有暗中调动的痕迹,驻扎之处看似一切如常,实则早已人去楼空,而萧国英也开始称病不见客。”
这条情报是霍世鸣为自己准备的杀手锏。
就连在说服亲家安远侯,说服燕北前任守将安鸿羽时,霍世鸣都没有将这条情报透露出去,为的就是在此时此刻抛出来,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军中最忌讳两件事情——临阵换将和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萧国英这一走,燕云只剩下冯信主持大局。
“冯信与萧国英势同水火,他不会信任萧国英留下的中高层将领,即使知道萧国英的政策是对的,也未必乐意继续执行萧国英的政策。甚至很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威望,打压萧国英在军中的亲信与部将。”
萧国英在燕云经营了好几年,他的亲信与部将,才是燕云军队的主要战力。
后方陷入夺嫡之争,前线将领矛盾重重,霍世鸣实在不知道霍翎在犹豫些什么。
霍世鸣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问的。
“娘娘一向杀伐果决,臣实不知,在北伐一事上,娘娘为何当断不断。”
霍翎笑了一声,突然道:“承恩公在燕西待了这么多年,与羌戎打过不少交道吧。”
霍世鸣谨慎道:“这是自然。”
霍翎问:“别人不清楚哀家对羌戎的布局,但哀家有没有告诉过你?”
前线将领才是和羌戎打交道最多的人。
朝廷对羌戎是什么态度,可以不告知其他人,但一定要与前线将领打好招呼,让前线将领知道自己应该用什么方式去对待羌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