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抉择。(第2/3页)
季衔山迟疑了下:“……我自然都听母后的。”
“可我想先听听你的意见。”霍翎拉着季衔山坐下,“这段时间,承恩公给你上了不少课,应该也给你讲了不少大燕和大穆的情况,所以,你是怎么想的呢。”
季衔山心中确实存着不少疑虑。
在大朝会的时候,他就察觉到了霍翎和霍世鸣之间的诡异氛围。方才看到的那一幕,也进一步印证了他的想法。
母后与霍家必然生了嫌隙。
季衔山对此自然是有所好奇的,但这并非眼下最要紧的事情。季衔山分得清轻重缓急,在他看来,目前最要紧的还是关于承恩公在折子上提及的北伐一事。
季衔山将自己对北伐的看法,一五一十说了出来。
霍翎问:“这一番话,是你自己想到的,还是承恩公告诉你的。”
季衔山回忆一番,认真道:“承恩公没有直接对我提出北伐一事——如果他直接提出来了,我一定会过来询问母后的意见。这些都是我根据承恩公的教导,还有暗卫探听到的情报,得出来的结论。”
一叶障目之时,很多事情都看不明白。
但如今再回过头去看,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有迹可循。
“过年那几天,承恩公时常在我面前提起燕云十六州,还问我是否愿意增设一门课程,多了解羌戎和大穆的情报。”
霍翎眉梢微挑:“这件事情,是承恩公起的头,而非你临时起意?”
大穆一直都是大燕的心腹大患,尤其是从去年年底起,大穆夺嫡之争愈演愈烈,所以当宋叙找到她,说季衔山打算增设这么一门课程时,霍翎也没多想。
她不可能事事都抓在手里,随着季衔山渐渐长大,她对他的管教,就变成了抓大放小。
季衔山颔首:“承恩公的提议很符合我的心意,我便也顺势应承下来。”
霍翎将霍世鸣写的那道请战折子塞进季衔山手里:“你也来看看,看完以后再重新回答我,这一场仗应该打吗?”
方才在大朝会上,季衔山只用余光瞥了瞥折子,根本看不清上面的具体内容。
这会儿细细翻阅下来,他才发现,与承恩公一道联名上折的人,居然比他想象的还要多些。
而且,安鸿羽安老将军的名字也赫然列在上面。
要说这朝堂里,谁和大穆打过的交道最多,那一定是安鸿羽。
换做其他任何时候,季衔山一定会认真考虑安鸿羽的提议。因为比起他这个纯粹的外行,安鸿羽的判断自然是更值得信任与参考的。
但眼下这种情况……
季衔山抬头看向霍翎:“我知道,母后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收服燕云。您当初取年号为天狩,就是存着北狩大穆的心思。您并不畏惧与大穆开战,但您并不认同承恩公的看法。您认为眼下并非与大穆开战的最好时机。”
霍翎笑了笑,脸上浮现出欣慰之色:“我担心
这是大穆的阴谋。”
季衔山一怔:“大穆的阴谋?”
他立刻有所联想:“永庆帝是在装病?”
霍翎道:“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季衔山心中微动。
他们所认为的大燕的优势,有不少都是建立在大穆永庆帝中风晕厥的基础上。
如果永庆帝是在装病,那大燕的所谓优势,就只是敌人让他们以为的优势。
实际上这一切都在敌人的算计之中。
霍翎将事情说得如此清楚,季衔山一边下意识信任着霍翎的判断,一边又舍不得这样千载难逢的时机:“如若这并非大穆的阴谋呢?”
霍翎问:“安儿,大燕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难不难?”
“难。”
这是大燕几代人都没能完成的事情,所以它才会被所有人认为是不世之功。
“这样一个历经几代人都没能完成的伟业,你为什么会认为它能在这个时候就完成呢。这些年里,大燕的国力确实是在不断增长的。但大燕的国力,已经强大到能够直接和大穆拉开差距了吗?”
季衔山带着这个问题,又重新看了一遍奏折。
奏折上所罗列的条件,确实都是大燕的优势所在。
但是这样的优势,真的足够拉开两国间的差距了吗?
“北伐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收复燕云。不能收复燕云,北伐就是在空耗国力。”
霍翎的声音再次将季衔山的思绪拉了回来。
她看着季衔山,语气一如既往地温和,话中含义却令季衔山心头大震。
“与承恩公一起联名上折的朝臣,未必想得那么深远。他们的过错可以放在后面再追究。但你觉得,第一个提出北伐、写出如此详尽殷实的奏折的承恩公,有没有意识到仓促北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