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承恩公上书北伐。……(第4/4页)

奏折很长,即使霍翎看得再快,也需要一些时间。

在等待霍翎翻看奏折的时候,立于大殿之下的朝臣都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怎么回事,太后娘娘居然不是在装模作样,而是真的在从头翻阅承恩公的请战折子!

承恩公上书请求北伐一事,居然不是太后娘娘的意思吗!?

朝堂上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叫“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

朝堂上充斥着太多声音,如果将一件事情放到朝堂上来讨论,众人七嘴八舌,很难达成一个共识。

真正重要的国策,向来都是由几位大人物坐在一起敲定的,顶多就是在几位大人物达成共识后,再开一场大会通知众人。

北伐大穆是何等重要的大事,承恩公在上折子之前,居然没有事先与太后通过气,而是绕过太后,先串联起一批主张北伐的朝臣,再公然联名上书,请求太后同意出兵北伐。

这样的大费周章,这样的匪夷所思,这样的不合常理,只能说明一件事情——

太后与承恩公不合的传言,竟然是真的!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哪位太后会与自己的家族闹得这种地步。

驱逐陈浩言,逼迫文盛安致仕,所有人都认为太后已经大权在握,所有人都不敢站出来挑衅太后的意志。

可此时此刻,在所有人都认定太后的威仪不可动摇之时,原本应该是太后党执牛耳者,原本应该坚定站队太后的承恩公,竟然主动跳了出来,打破朝臣的认知。

这对父女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众人挠心挠肺好奇之余,又忍不住在心里暗暗嘀咕:承恩公拼着得罪太后,拼着暴露太后与霍家不合也要上书北伐……

看来承恩公方才所言非虚,这一次北伐,优势尽在大燕,甚至有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完成光复燕云的大业。

因为只有这样的不世之功,才能让承恩公如此豁出去,才能让承恩公在事后逃脱太后的怒火。

一想到这儿,就连那些没有在折子上联名的官员,都开始心动了。

他们不敢带头挑起两国大战,但在承恩公上书以后,跟着掺和上一脚,捞一笔功勋,他们还是敢的。

所谓的主战派、主和派,很多时候,就是一门政治生意。

如果支持北伐能让他们获利更多,那他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呢?

就算太后真要怪罪下来,也法不责众。

……

满朝文武的小心思,暂时还不在霍翎的考虑之中。

但霍世鸣打的什么如意算盘,霍翎已经看出来了。

也难怪会有这么多人陪着霍世鸣一起联名上折,公然跳出来支持北伐。

折子中罗列的种种条件,是真的能让人看到大燕一举收复大穆的希望。

这样一道详尽殷实,有理有据,尽数记载了大穆储君之争的奏折,绝对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整理出来的。

所以,她的父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筹谋这一切的?

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生出挑衅她、背叛她、妄图用朝臣舆论挟持君意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