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平静下的激流。……(第2/2页)

反正兵部要忙的事情来来回回都是那些,他们已经做熟了。

霍世鸣也没有完全放权给两位侍郎。

兵部主管军务,下面设有武库司。

军中将士所用的兵械,都是用武库司研制并批量生产,再发放给各地军队。

霍世鸣上任后,第一时间将武库司抓在手里,加大了对新型兵械的研制与生产。

他也没有再像以前那样举办什么宴会,除了一些实在推辞不掉的人情往来,霍世鸣很少再与太后党的官员来往。

他有选择地与一些武将家族来往。

比如霍泽的岳父,安远侯。

比如燕北前任守将,安鸿羽。

彼此本就是姻亲,趁着逢年过节多走动一二,也没有引起有心人的注意。

当然,对霍世鸣来说,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还是与自己的外孙打好关系。

季衔山课业繁忙,出宫机会不多,与霍世鸣接触的机会就更少了。

在有限的几次接触里,霍世鸣常和季衔山说起燕西的风土人情,说起行唐关的铁马冰河,说起霍家百年历史。

一个传承超过百年的武将世家,有过辉煌,有过没落,更有无穷无尽的血泪。

霍家的兴衰历史,也见证着朝代的更迭交替。

燕云十六州在霍家的历史里,占据了非常大的篇幅。

身为大燕天子,季衔山不可能不知道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即使年纪还小,他也有过这样的愿景: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伟业。

所以对于霍世鸣说的这些内容,他不仅不觉枯燥,还听得津津有味。

“娘娘与陛下真不愧是母子。”

季衔山问:“母后也喜欢听外祖父说起这些事情吗?”

霍世鸣笑容慈爱:“不仅喜欢听,她小时候还想过要当一名上阵杀敌的女将军,带领军队杀入大穆。”

季衔山很难想象,一向沉稳端凝的母后,还有过那样意气轻狂的志向。

“景元二十年,羌戎叛乱。丁老师给我讲这段历史时,说最先发现羌戎狼子野心的人就是母后。”

“对。”霍世鸣话语里满是唏嘘,“多亏娘娘见微知著,朝廷才能及时作出应对。”

眼看着火候差不多了,霍世鸣话锋一转,将自己的小心思娓娓道来。

他询问季衔山是否愿意增设一门课程,多了解了解大燕边境的局势。

季衔山听出了霍世鸣言外之意。

稍一琢磨,季衔山也就点头答应了。

他确实想要多了解了解羌戎和大穆的情况。

一个是大燕的附属国,一个是与大燕相持百年的对手,多了解一二并非坏事。

在季衔山意向明确的情况下,这门课程很快就被排入了季衔山的课表里。

宋叙过来向霍翎报备此事,霍翎也没有太放在心上:“陛下愿意学,就多学学。老师人选定了吗?”

宋叙道:“定了。是承恩公。”

霍翎展开一本折子:“这个人选是谁提议的?”

宋叙道:“朝中能胜任这门课业的人选不多,其中以承恩公和安老将军的条件最为合适。陛下在两人中选了承恩公。”

霍翎提笔批折,不再多言。

宋叙见状,行礼退下。

当天傍晚,季衔山照例过来给霍翎请安,陪霍翎用膳。

霍翎与他闲聊时,随口问起此事。

季衔山道:“以前也听其他老师说起过羌戎与大穆的事情,但他们对羌戎和大穆的了解,多是从书上得到的。外祖父与羌戎打过仗,也与大穆交过手,他对羌戎和大穆的了解,也会深刻许多。”

霍翎颔首:“近来大穆局势动荡,打入大穆内部的暗卫传回了不少消息,你若有意了解,我命人整理之后给你送过去。”

季衔山眼前一亮:“难道是永庆帝驾崩了?”

霍翎被他这话逗笑了:“还没有。他多活一段时间,对我们来说倒是一件好事。”

残暴而衰老的君王。

一群实力雄厚、正值壮年的儿子。

还有一个被寄予厚望、却年岁尚小的幼子。

大穆这一出自相残杀的戏码上演得越久,对大燕就越是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