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君臣若此,焉能相安。……(第2/5页)

“陛下去得有些久了。要我说,书画比赛有什么好看的,大家都傻站在那里,没有一两个时辰,根本出不了结果。娘娘,我下楼去找陛下,带他在樊楼里四处逛逛。”

霍翎叮嘱:“去吧。别误了午膳。”

丁景焕保证:“我饿着自己三天,也不能饿着陛下一顿。”

宋叙微微一笑:“饿三天的惩罚太重了,还是半个月滴酒不沾比较合适。”

丁景焕刚要扑过去捂住宋叙的嘴,就听霍翎道:“这个主意好。就这么办。”

“坐吧。”

霍翎指着自己对面的座位,问宋叙:“会下棋吗?”

宋叙道:“略通一二。”

霍翎选了离自己最近的白子:“那就随我下一盘吧。”

白玉棋子落于棋盘,发出清脆的声响,霍翎随口道:“我没记错的话,你之前去过燕西,还在州学里上过几堂课,对吧。”

宋叙应是:“娘娘好记性。”

当年先帝突然驾崩,只留下太后和陛下孤儿寡母,端王和柳国公趁势起兵。

好不容易平息了内乱,北边的大穆也趁机发兵,攻打燕北。

为了让大穆早日退兵,解燕北之困,宋叙献计,从燕西借道羌戎,前往大穆,挑起大穆内乱。

等到大穆军队退去,燕北危机解除,宋叙又在燕西多逗留了一段时日。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他进入燕西州学。

霍翎问:“那你可知州学里的官员,都是如何选拔出来的?”

宋叙摇头:“是臣孤陋寡闻了。”

霍翎道:“当年我提出兴办州学一事时,有意挑选一批熟悉羌戎情况,最好还会说羌戎土话的官员前往燕西。

“朝中人才济济,符合条件的却极少。

“为了能选出足够数量的官员,礼部给国子监出了几套卷子,从上千名监生中选拔出了二十七名学子,又在民间张贴告示,从民间选拔出了二十名贤才,合计四十七人,皆授予了官职。”

宋叙心中微动:“臣没记错的话,现任苍州知府,曾在州学里任教过。”

霍翎微微颔首:“你说得不错。苍州知府,衡阳知府和衡阳通判皆出自燕西州学,是那四十七人里的佼佼者。”

一晃多年,有人熬不住燕西的荒凉贫瘠。

有人不满官职太低,上下钻营,想办法调走了。

那些熬得住,又有真才实学的,全都熬出头了。

十年前,他们中官职最高的人,只有正七品。

如今,他们中官职最高的人,已经是正四品。

这个晋升算快吗?

具体要看和谁对比。

要是和那些世家勋贵出身,一出仕就平步青云的官员相比,肯定算慢的。

要是和同样出身寒微的官员相比,就算是惊人了。

宋叙被霍翎说得有些亢奋:“臣虽错过了州学选拔的盛况,但从武试的热闹,也能窥见几分。”

朝廷的第一场武试,是在天狩二年举办的。

那个时候,宋叙已经在朝中做官。

武试和州学选拔一样,不问出身,只看考试成绩。

有能力者方能脱颖而出。

霍翎笑了一下,突然正色:“你说,如果我有意像推行武试一样,在朝中推行文试,不问出身,以出卷考核的方式,选拔一批又一批中低层官员,你觉得如何?”

宋叙微微一怔。

从这场谈话一开始,宋叙就在琢磨娘娘到底要跟他聊些什么。

以他的棋术,原本可以坚持得更久一些才落败。

但因为他一直分心思考,宋叙落败得极快,这会儿都要开始第三盘棋了。

他原以为,娘娘会跟他聊老师的事情,但没想到,娘娘会向他透露她的大计。

是的,大计。

武试影响到的,仅仅只是武将,和一部分靠战功起家的勋贵。

文试动摇的,却是世家大族的根基。

在朝堂之上,能身居高位者,有几个不是世家背景。

别说身居高位了,就算是中下层的官员,也多半要和世家沾亲带故,不然他们连朝廷的大门朝哪儿开都不知道。

更别提走进这道门里,成为门内的一员。

就连原本在世家大族里不起眼的文家,也在文盛安成为吏部尚书后,被其它世家所接纳,族中子弟相互联姻。

这些人相互勾连,相互举荐,把持着极大一部分选官任官的权力。

只要文试能成功推行下去,这部分权力就能慢慢被朝廷收回。

但……

难就难在“成功推行”四个字上。

娘娘要动世家的根基,世家会乐意吗,他们能坐以待毙吗。

宋叙下意识想要向霍翎分析利弊,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能想到的,娘娘又怎么会想不到。

霍翎落下最后一枚棋子,突然道:“我又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