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你们是一点也不掩饰想打仗的心啊!(第3/4页)

所以哪怕明知道以后会是天兵的天下,父亲也希望他能加入天兵那一方,但李德裕也没有刻意去结交过。

现在稍微了解了一些,才发现传闻都是骗人的。

正想着,就有玩家转头问他的意见了。李德裕低头想了想,道,“应该是南诏吧。”

德宗一朝,大唐在西川的政策都是联合南诏对付吐蕃,对身边带着大笔钱财的王锷来说,南诏肯定更友好一些,也会更安全。

玩家眼睛一亮。

但李德裕又道,“不过有个问题。南诏是大唐的臣属国,不可贸然用兵,得先派遣使者去拜见南诏王,质询此事,要求他们将王锷送回。”

玩家大惊失色,“万一他把人送回来了怎么办?”

你们是一点也不掩饰想打仗的心啊!

不过李德裕也不是完全没有想法。

要是没想法,他到西川之后也不会一天到晚往边境跑了。

唉,谁让他之前慢了一步,没能第一时间向天兵靠拢呢?现在雁来都已经是“摄政王”了,他想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功绩。

而且李德裕自认为不是词臣,更想做些实事,所以白居易等人的路线本来也不适合他,现在这个机会正好。

所以他说,“这样看来,还是吐蕃更合适。”

“问题是要怎么让王锷往吐蕃跑?”

“那就要靠你们了。”

……

王锷确实正在打包行李,准备跑路。

有一点李德裕想错了,王锷没有直接对他们动手,并不是因为他还指望着回京之后能花钱赎罪。

一开始他们什么都没查到,自然不需要动手,等他们查出问题来了,那院子里天兵进进出出的,又根本找不到动手的机会。

所以王锷才只是派人盯着,还在犹豫要不要下手。

然后他就收到了朝廷送来的邸报。

看完之后,他脑海里只有四个大字:大势已去!

王锷的第一反应是跑路。

按照他的想法,先将消息压下来,自己悄悄收拾了金银细软离开便是,所以他一边让家人打包行李,一边叫来了心腹幕僚,与之商议。

走肯定是要走的,但怎么走、去哪里,就需要有人来替他规划了。

不出所料,幕僚的建议是去南诏。

自从韦皋引异牟寻降唐之后,南诏那边对历任西川节度使的态度都很客气,王锷跟他们做上生意之后,彼此的关系就更亲近了。

而且那边是盟国,唐军不能直接入境追查,只要献上足够多的好处,说服异牟寻保他不难,而异牟寻开了口,朝廷那边多少会给点面子。

“天兵真的会给面子吗?”王锷很怀疑。

幕僚却捋着胡须笑道,“尚书放心,天兵办事,要的就是堂皇正大。你看她行事张扬、战功赫赫,可是至今为止,可没有哪一场战事是她们主动挑起的。她比咱们更在意‘师出有名’这四个字。”

王锷细细一想,好像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吐蕃、回鹘都是敌军主动入侵,河北、淮西也是以救援为名。

王锷本来是在两可之间,听幕僚这么一分析,当即决定,就去南诏!

但是偷偷溜走的计划,又被心腹否决了。

“就这样离开,不出三日,就会有人节度使不在府中。届时必然惊动各处,到处找寻。”幕僚说。

而他们的队伍就算再怎么精简,也不可能有急行军的速度——王锷的目标可不是活着到南诏,而是要在南诏继续过上跟现在差不多的生活,肯定要带上不少人手和物资——那会儿肯定还没进入南诏境内。

何况还有天兵,天兵若是帮忙追查、寻找,他们肯定是躲不过去的。

“那该如何是好?”王锷忙问。

“得让西川乱起来。”幕僚说,“到时候,尚书再以平乱为名出城,便不会有人生疑,还能带上一批补给和锐卒。正好这边乱起来,天兵肯定不会坐视不理,暂时就顾不上咱们了。”

王锷不由拊掌叹道,“妙啊!”

他既然已经决定要走,也不去考虑西川一乱,当地百姓的生计如何保证,旁边的吐蕃和南诏又会不会趁虚而入之类的问题,只一味考虑自己能从中得到的好处,当下就定了一计。

从成都往西北走不到一天,就能抵达灌口镇。

这里据说就是神话故事中二郎神的道场灌江口,而二郎神的真实身份,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一种就是李冰的次子,当年他协助父亲在此地修筑都江堰,因此当地百姓为之立庙祭拜。

而在大唐,这里是镇静军的驻地,自从松、维等州被吐蕃占据之后,便也成为了与吐蕃对战的前线。

但现在,这处原本应该井井有条的边境军镇,却已经陷入了混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