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陛下,你的日子还长着呢!”
谋朝篡位这种事,都是要尽量跟前任做切割的。
迁都、改国号、改元……再为自己编出各种天命加身的故事和传说,说到底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让人忘记前朝,认可新朝。
而要做到这些,对雁来而言简直太简单了。
天命、人心,她早就已经获得了,按理说,她随时都能推翻大唐的皇室和朝廷。
但雁来偏偏没有。
她选择了一条相对曲折,却也更平稳的道路,不是推翻、改写,而是继承。
虽然不知道她为什么会这么决定,但这个选择其实还挺对李吉甫胃口的——只有不自信的人,才会努力掩饰真相,为自己营造各种虚假的光环,骗人骗己。
而且无论是对百姓、对朝廷,还是对李唐皇室成员来说,这个选择都更好。
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动荡,与权力更迭造成的损失乃至伤亡。
所以李吉甫虽然一直在上书致仕,但李纯不准、雁来也不准,他也不怎么在意,因为内心里,他还是想站好最后一班岗,完成整个权力交接之后,再功成身退的。
但自己想走,跟能力不足而被灰溜溜地赶走,可不是一回事。
李纯说“要你们何用”这种话,伤害不到李吉甫,但这话要是从雁来口中说出来,李吉甫绝对无法接受。
这跟个人立场甚至政治主张都没有关系,只是他认可雁来的能力,所以也希望能得到她的认可。对李吉甫这种实用主义者来说,这比什么万家生佛、名垂青史之类的更吸引他。
所以这会儿,还是李吉甫先开口,“诸位,都拿出真本事来吧,否则咱们真要被人小瞧了。”
“安邑公的意思是?”
“有天兵在,大唐的风气早就与从前不同,而且只会越来越不同,既如此,又何必死抱着‘礼教’二字不放,倒让人以为我们是那等不知变通、跟不上潮流变化的腐儒了。”李吉甫感慨道。
这话却是说到了所有人的心坎上。
越是上了年纪的人,越是不肯服老,尤其是他们这种身居高位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元和一朝的宰相大都很年轻,四五十岁确实也还没到服老的年纪,李吉甫想退了,其他人还不想呢。
为了这件事把跟雁来的关系搞僵,对他们也没什么好处。既然胳膊拗不过大腿,不如抬一抬手,将精力放到更要紧的地方去,做点正事。
但当然,这事他们几个答应了也没用,得朝堂上大多数人都认可才行。
否则就算诏书发下,也只会为人耻笑。
而这就是需要他们出力、展示本领的地方了。
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平息事态、达成想要的结果,而不让大多数人心生反感,才是一位宰相的基本功。
知道雁来正看着,四位宰相可谓是各显神通、手段尽出,有人从坊间舆论入手,有人引高官显贵为援,有人发动起底层官吏,还有人联络了宗室皇亲……
一夜之间,舆论还是倒转,刚开始占据上风的反对派,逐渐被打得抬不起头。
而且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之前支持派虽然言辞犀利,但说到底也只是在挑毛病,主要还是占住了李纯以妻为妾这一条。而现在,新加入进来的人则是各种引经据典,还真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之中,翻出了一些类似的案例。
虽然从古至今,没有帝王离婚的记载,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经常通过联姻来形成政治同盟,而在政治同盟破裂之后,联姻的诸侯之女有时候也会接回国。
这怎么不算是一种离婚呢?
《诗经·邶风·燕燕》写的就是卫庄公的第一位夫人庄姜送第二位夫人厉妫的妹妹戴妫(她作为陪嫁的媵妾跟姐姐一起从陈国嫁到卫国)回陈国时的情景,而《诗经》是儒家五经之首,虽然不能说夫子认可这种离婚现象,但至少是不须要避讳的。
有些牵强,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而且引经据典是这样的,我引用了经典,你就必须也用经典来反驳,除非你能找出夫子明确反对离婚证据,否则就无法驳倒我的观点。
如果说,这个观点仅仅只是让反对派不情不愿地闭嘴,拼命翻找文献的话,那么接下来玩家提供的一条消息,就不止让反对派心态炸裂,就连支持派也有些接受不了。
孔子可能也离过婚!
两边都想把说这种话妖言惑众的人抓出来打一顿,结果一通追本溯源,说这话的人居然不是别人,正是孔子第三十二代孙,贞观年间的大文学家孔颖达,他奉诏与颜师古等人一起编写的《五经正义》,正是科举必读书目。
关于孔子离过婚的说法,就出自《礼记·檀弓上》中关于“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这一句的正义,“时伯鱼母出,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