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有天兵护送,至少性命无虞……吧?(第3/4页)

这大家还怎么坐得住?

要是不反对,以后岂不是凡事都可以由皇帝和李吉甫自行决定了,那还要他们这些朝臣做什么?

尤其是裴垍和武元衡两位宰相,他们确实是有意退了一步,让李吉甫去处理最棘手的问题,但他们可不是郑絪和于頔,能够不争不抢地混日子。

一时间,朝堂上劝谏的、弹劾的,热闹纷呈。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重点已经转到了朝堂斗争上,至于成德,已经无人在意了。

这其实在皇帝和李吉甫的预料之中,事情已经成了定局,被骂几句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所以李纯批阅这些奏折,都秉承着一种十分包容的心态,随便笑笑就过去了。

但是批着批着,他看到一封奏折,脸上轻松的笑意淡了下去。

这封奏折没有随大流地弹劾李吉甫和李鄘,认为他们德不配位,也没有像裴垍等人那样,从各方面论证朝廷现在应该做的是安抚王承宗,而不是开战,它直接举了“郑伯克段于鄢”的典故,犀利地指出皇帝现在就是在故意逼反王承宗,此等阴暗的鬼蜮伎俩,失之于道,非人主所为。

实话总是最伤人,何况这奏折不仅一针见血地点破了他的心思,还将之上升到了帝王的品行问题。

李纯这几日一直高涨的情绪,就像是被泼了一盆冰水,彻底冷了下来。

他翻到落款,果然看到了熟悉的名字。

又是你,白居易!

他将手中的奏折摔在一边,很想骂人。不过很快,察觉到自己的手指正在不受控制地颤抖,李纯连忙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冷静。

俱文珍在旁边看着这一幕。

这封奏折,可是他特意放在靠前的位置,确保皇帝一定能看到的。

都知道这回的事情是皇帝和李吉甫折腾出来的,皇帝是不会有错的,那错的当然是李吉甫,他居心叵测,才给皇帝出了这种主意,让皇帝遭受朝臣的攻讦。

不过他也没有太失望,一封奏折不可能扳倒李吉甫,但皇帝心里不会一点想法都没有,而人心一旦有了嫌隙,就永远不可能弥合,只会不断扩大。

就在朝堂上的吵吵嚷嚷中,李鄘回到了长安。

选择李鄘来做新任的成德节度使,皇帝也算是费尽心思了。

首先他跟天兵打过交道,配合起来会更方便。其次秦州开了互市之后,凤翔和陇州的重要性再次增加,皇帝自然不会让人长久待在这个位置上,本来就有调走李鄘的想法。最后是成德现在的情况,新任节度使必须要足够强硬。

皇帝认为他是最适合的人选,李鄘自己却没有这样的自信。

大唐一开始设置方镇,是为了防备外敌,所以只在边境设置了几处。但安史之乱后,一方面是领兵的将领想要更大的权力,一方面是长安城需要更加严密的保护,方镇的数量一下子扩大到了几十个。到了元和时期,方镇基本上已经取代了原本的“道”,成为了介于中央朝廷和地方州郡之间的行政级别。

所以朝廷以文官出镇地方,也成了常例。

但一般来说,文官去的都是那些在朝廷掌控之中的藩镇,工作以理政抚民聚财为主,官职上也往往会加观察、营田、度支、转运等使职。

互市已经开始,皇帝却没有给他加度支、转运的官职,李鄘就猜到自己会被调走了,却没想到会是成德。

河朔三镇经营数十年,同气连枝,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固的联盟,自然不可能服膺外人。按理说,就算要换一个节度使,也应该是在与成德关系密切的武将之中调任。

李鄘一接到诏书就立刻回京了,到现在还是一头雾水。

直到在紫宸殿里,听皇帝说天兵会护送他就任,李鄘才终于将前因后果给串联了起来。

作为大唐官员之中最早接触到玩家的人,李鄘虽然一早就意识到他们会给今后的局势带来巨大的变化,但怎么也没想到,先被波及的人会是自己,还是以这样的方式。

只能安慰自己,有天兵护送,至少性命无虞……吧?

看着眼前这群争抢着要为他扛旌节,以至于大打出手,弄得场面乱糟糟的天兵,李鄘心里的想法又有些不确定起来。

……

恒州,真定。

朝廷的动向第一时间传到了这里。

听到朝廷派来了新的节度使,自领节度留后的王承宗悬着的心终于死了,连忙召来自己的心腹幕僚和部将,商议应对之策。

“这还有什么可商议的?”一个暴脾气的部将按捺不住,拍着桌子道,“朝廷不仁,便休怪我等不义!”

王承宗也想。

但朝廷担心打不过他,王承宗也一样担心打不过朝廷——或者说打不过周围虎视眈眈的其他藩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