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第2/3页)
现在各个诸侯国粮食减产主要是因为天灾和土地兼并,跟农具水平关系不大。
商悯刚失忆那会儿对这个世界缺乏认知,以为书上写的东西就跟前世的神话传说没啥差别。
谁知道这玩意儿是真的,就是真实存在的历史,所以她刚开始犯了不少想当然的错误。
生产力可以发展,但是需要上百年的积淀。
人族在和妖族赛跑,他们没有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可以挥霍,甚至连十年的时间都是奢侈。
圣人的眼光依然被时代局限,就算他们超脱了时代,那么剩下的其他人呢?
圣人圈定了此世的规则,明确了天命、皇权、人心、气运这几者之间的关联,让这方世界平稳地运转。商悯生于框架之内,与其他所有人一样因这套规则受益,也被它束缚着。
如果要更快取得胜利,她便只能选择目前的方式,按照封建王朝的规则行事,走向集权之路。
也许多年之后生产力发展,人们的观念出现变化,此世的格局会迎来再一次的洗牌。
商悯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可也知道这个洗牌的时机绝不是现在。
如果她心智再年轻一些,真的只有十几岁的年龄,心中可能会产生“何不废除跪拜礼”的想法。可是现在她知道不能了,跪拜是在向皇权、向天命跪拜,是无数代帝王摸索实践出来的巩固权力的必要仪式。
这也是顺应时代、顺应规则的必要选择。
商悯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亲近的人在私下里不要那么敬她畏她。
话又说回来,如果这个世界不是以封建王朝为根基的,那么商悯也不会想着当皇帝了。
野心根植于现实的土壤,这个世界必有她的一席之地。
要想斩蛟,商悯得先让自己成为一条龙。
恢复记忆后,商悯所思所想通透了许多。失忆之时曾经困惑的事情,现在也都知道了答案。有许多事情是她在十岁之前就已经尝试过并且寻找过答案的,她只是忘记了。
除非商悯能让武国跑步进入工业化,生产机械设备,否则她基本上没有发挥的空间。
她能参考的,只有前世各朝各代摸索出来的政治体制改革策略。
同时商悯在接触了一段时间的政事之后,终于明白姑姑为什么在朝堂上那么招人恨了。
她不但在潜移默化地推动着科举,还在想方设法用怀柔的手段抑制土地兼并。
邹国的例子就在前面,国君试图推行科举,结果他命就没了,后来国也没了,只有一本《科举法详解》留到现在。
这充分说明,什么样的人就该干什么样的事情,如果步子跨得太大,只会迎来反噬。
所以赵素尘始终很谨慎,没有去推行科举,而是强化了小学宫升学政策,广开书院,给了寒门学子入小学宫的机会,而进了小学宫学成之后是否能为官,依然主要靠“举荐”。
这么多年潜移默化,武国朝堂上平民出身的官员比例渐渐有了上升。
推行科举是在掘贵族世家的根,抑制土地兼并,这更是让他们难以容忍。
宗亲、孟家以及许许多多的大臣为什么会支持忠顺公?
仅仅是因为忠顺公根基深威望高吗?这样的答案未免太过浅显。
挖掘根本,忠顺公就是标标准准的王侯做派,相比商溯和赵素尘这样的强力革新组合,他们更适应忠顺公这样的老派做法,他们认为,忠顺公上位以后旧贵族可以像以前一样获利,得到的权也会更多。
可以预想的是,商悯如果当了王,也只会支持赵素尘的政策,这可让他们急眼了,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支持忠顺公搞政变。
商悯迟疑着,拿过纸和笔,考虑给杨靖之写什么样的回信。
她赌气似的写了一句:“本王已知悉……”
想了想觉得不妥,如果她这么写,以大哥的一根筋的性子,一定会迅速完成思想转变从此把她当做王来供着。
商悯把这张纸揉成一团换了一张纸,用潦草的丑如鳖爬的字迹写:“大哥这么讲,我很伤心……”
写完几行字,她把信折好,挥手让内侍送了出去。
赵素尘看在眼里,决定回去之后也写一封信给杨靖之,不为了别的,就为了让这傻子醒醒脑子。
……
“王上,这是探子在武国收集到的求贤令,求贤令还在向外扩散,而且借用的是燕皇的名义。看这架势,应当是要传遍四方。”
内侍呈上密报。
梁王拿过密报,一目十行地看了后愁眉不展,转头去问姬成墨:“吾儿可有妙计?眼看着武国势起,实在是让为父心中不安啊。出兵也不现实……赵国和大燕又要打仗,梁国不好不派兵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