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第6/7页)

江芸芸脸上一喜。

“早上的课就到这里。”黎循传看了眼沙漏。

学了两个时辰,小徒弟倒是坐得住,一动不动,满脑子还是读书的东西,还会自己给自己加功课,后面那个没用的孙子一早上也没做出什么事情。

——不争气。

临走前,黎淳狠狠瞪了一眼黎循传。

黎循传心虚,坐立不安了三秒钟,随后又过来找江芸芸松松筋骨。

他到底才十五岁,之前跟着他爹过了好几个月松快日子,如今又重新回到祖父身边,难免有些不适应。

江芸芸开始整理笔记,她倒是想要写繁体字,奈何斗大的字一个不会,只好先用简体抄写一遍,心里开始给自己制定扫盲计划。

“你这都不像第一次上课。”黎循传也是祖父手把手教的,看一眼笔记就知道全是重点,忍不住感慨道,“祖父之前教我时,我也想做笔记,但总是来不及,你不仅动作快,抓重点也很准。”

黎淳说话倒是不快,但知识点很密集,而且他学问好,一个字都能引申出许多内容,引经据典信手捏来。

若是小孩子听久了,又太多内容听不懂,难免会走神,但内在是成人的江芸芸更有耐心,或者说,她自小就有耐心。

年少时在重点高中为了拼搏一个大学苦读过,今日第一堂课反而有种在高二第三轮复习的错觉,大批量的知识点被集中整理灌输到他们的脑子里。

她恍惚回到了那时每日八节课的紧张,冲刺大学的紧张和野心成了冲刺科举。

有一瞬间,她生出了科举也不过如此的狂妄。

“可能是毛笔不好写。”江芸芸随口敷衍着,“你选我这个硬笔,写字快。”

黎循传拿起她细细长长的炭笔看着。

这个炭头被削尖了一段,中间用手帕裹起来,写了这么长时间,炭笔已经短了一截,那个尖头也钝了。

“这个笔倒是有点意思,硬又脆,我之前看你写快的时候,写崩了好几次。”黎循传说,“而且它似乎只能用你的写字的姿势才能握起来,若是和毛笔一样竖起来,倒是难写了。”

江芸芸苦恼说道:“质地太脆了,笔杆又有些粗,而且字迹也不是很清楚,我得时不时沾点墨来加重字迹,太耽误我记笔记了。”

黎循传把炭笔放在手心转了转:“你要不要先把这个炭笔削成小箭头,我给你找一只毛笔来,我替你把前面的羊毛拔了,你就把削好的炭笔塞进去,快没了,你就换一只笔头,也是方便。”

江芸芸眼睛一亮。

“至于字迹太浅了,我没办法,你或者试着削一个墨条。”他一顿,又说道,“不过若是用墨条,只怕会浪费,祖父看到会生气的。”

江芸芸心中微动。

她记得最开始的铅笔用的是石墨,而石墨是用石炭和胶水混合的,石炭就是煤。

“你可真是聪明。”江芸芸大力夸着。

黎循传迷茫地看着她。

江芸芸笑眯眯地继续抄写笔记,转移话题:“你十岁之前都是读什么书的?”

“四岁启蒙,读的是千字文、三字经和百家姓,还有各类的唐诗宋词,等五岁之后就开始学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等七岁四书已经倒背如流,然后开始学如何写文章,从最基础的开始学,之后开始学五经,但四书也不能拉下,还要学尔雅这些,正式开始学些八股文等等,我过了院试考上秀才后,祖父虽给我布置了新的书本,但四书五经还是不能落下,要时时回顾,常读常新,世面上的各类书籍都要看一眼。”

江芸芸对照了一下自己落下的进度,有些着急。

落下太多科目了,直接从初一跳到高一了。

“你这里还有千字文、三字经和百家姓,各类唐诗宋词吗?”她决定先自学启蒙的书籍。

黎循传为难:“家中孙辈如今就我一人在祖父身边读书,那都是我小时候在族学里学的。”

江芸芸也不为难他,继续问道:“书店里会有吗?”

“自然是有的。”黎循传点头,“只是价格不便宜。”

江芸芸穷酸地龇了龇牙:“我挤挤。”

“还是我默给你吧?”黎循传果然是一个大好人,心软说道。

江芸芸摇头:“你读书紧,明年还要乡试,不必管我。”

两人说话间,管家走了进来:“今日的午饭是打个桌子在这里吃,还是去隔壁暖阁吃。”

江芸芸低头看了眼密密麻麻的笔记,还未开口就被黎循传一把抓住:“去暖阁,顺便也休息休息,读了两个时辰的书也不嫌累。”

“暖阁安置了两张小床。”黎风跟在身后亦步亦趋,“下午的课都是过了日中才开始的,吃完饭也好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