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16/23页)
夕阳西下的时候,五个人已经回到了机场边上的机翼桥头,静姝兄妹正说要跟安迪他们三人分手,杨国雄忽然从溪边的竹林中闪了出来。
正陶醉于跟安迪暗送秋波的静姝,见状一愣,立刻尴尬得满脸绯红。
杨国雄发现,跟静姝眉来眼去的美国佬居然长着一副极具杀伤力的外貌,就不动声色地笑了笑,说,载驰!听说你回来了,我刚才去你们家找你们来呢。
载驰忙说,抱歉,抱歉!走,到我家去,今晚咱哥儿俩好好喝上一杯!
不啦,刚才总站长派人来找我,叫我马上去见他。哦,打扰你们了,再见!杨国雄边说边迈上了机翼桥。
静姝目送着他远去的背影,心里很不是滋味。8
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精心策划的“霸王行动”正式打响。正当欧洲诺曼底战场成为艾森豪威尔将军所说的战争领域的最大屠宰场之时,华盛顿统帅部却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太平洋战场,向此时身在亚洲印度的美军第20航空队司令乌尔夫准将发送急电。急电称,为了配合海军陆战队即将开始的塞班岛的登陆,减轻正在执行一号作战计划的华东日军对陈纳德将军的14航空队的压力,第20航空队必须尽快开始对日本本土的轰炸。
但现实的状况是,成都基地贮存的燃料和弹药严重不足,虽然每天都有数十架经过改装的B-29一天两趟飞越驼峰航线,不断地向成都基地运送汽油。一架改装成运油机的超堡机每趟可运七吨燃油,但它平均每运送一加仑汽油,自身就要耗掉七加仑。但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因为“马塔角行动”的前提,是必须要有足够供B-29消耗的空中燃料。根据计算,每实施一次对日轰炸,每一架B-29就必须进行六趟航空燃油的运送。在华盛顿统帅部的一再敦促下,1944年6月13日,乌尔夫准将亲率第58联队的92架B-29飞机离开印度,飞往中国,但由于讨厌的引擎事故,仅有79架顺利到达中国成都基地,其余13架中途退出了任务。
在快要接近A-1基地时,B-29机群按照命令一分为三,第462大队飞往邛崃机场,第468大队飞往彭山机场,驻广汉机场的第444大队,暂时与驻新津的第40大队一起,飞往A-1基地——新津机场。
接近中午时,乌尔夫准将率领的53架B-29编队出现在新津机场的上空,黑压压地遮盖了头顶上的天空,飞机发出的轰鸣声惊天动地,震耳欲聋,机场边林盘里的大树被飞机激起的气流吹得披头散发。当地人哪里看到过这么多五个脑袋的巨大飞机啊,一个个欣喜若狂,大呼小叫,许多人仰望着天空,兴奋地数着数。飞机按顺时针方向,不断沿着机场的上空兜着圈子,一架接一架地降落。
听见机场上空传来打雷一样的轰鸣声,有一群气度不凡的人赶紧从孙林盘旁边的美军第一招待所里走了出来。这些人是四川省政府主席张群及国民政府的一些要员、县长,要在这里举行一个欢迎盟军友人的欢迎仪式。他们在停机坪旁边的草坪上站好,不一会儿就被火辣辣的阳光烤得满头大汗。当一架架B-29飞机呼啸着在机场崭新的跑道上稳稳降落,被导引车领向停机坪时,欢迎的人群很是激动。他们好些人都算是见过世面的,之前也听说过B-29是机翼超长、机身超大、有着五个机头的庞然大物,而一旦真的近距离仰望山岳般的超级空中堡垒时,人们还是很惊奇,不由得被它磅礴的气势所征服,都兴奋地议论纷纷。
在第40大队和第444大队近500名机组成员排成的整齐方队面前,满面笑容的张群和乌尔夫先是紧紧地握手,之后又进行热烈的拥抱。在张群宣读了蒋中正委员长欢迎乌尔夫将军和他统率的航空队勇士的电报之后,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
当晚,两个轰炸机大队的人员全部住进了机场东边的美军第一招待所,第20航空队和第58联队指挥部的人则乘车去了相反的方向——机场边界以西的蔡湾一带,那里有美军第五、第六招待所。
当晚,中国空军第十一总站的机械兵们奉命为停机坪上的B-29加油装弹。为了方便工作,十一总站给每个机械兵班都配发了一辆美式小吉普。就在大机场完工的同时,有六座圆锥形的墩丘在机场的周边拔地而起,就像巨大的帝王陵墓一样突兀,这些墩丘其实是美国人修的油库。油库的内部,是一个焊接而成的圆柱形夹层钢罐,高约20来米。这些至少可贮存100吨航空汽油的大油库,冬暖夏凉,几乎是恒温的油料不变质不说,还可防火、防爆、防敌机轰炸。现在,这六座大油库和地下输油管道终于建成了,从今晚开始,他们就要用自动输油管为B-29飞机加油,他们从此将告别笨重的原始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