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下一个目标(第6/9页)
常书记讲完之后,贾士贞笑笑。正在这时,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周崎推开门,没等周崎说话,常友连说:“请唐玉熙进来吧!”
周崎刚退出去,又转过身,周崎一手推着门,唐玉熙出现在门口。
贾士贞和卫炳乾同时站起来,握着唐玉熙的手,把唐玉熙让到常书记对面的单人沙发里。
唐玉熙很快把目光从贾士贞、卫炳乾身上移向常友连,或许他在犹豫着是否去和常友连握手时,只见常友连指指对面的单人沙发,说:“请坐吧,玉熙同志。”
唐玉熙微微一笑,显出几分尴尬,仍然站着,看看贾士贞和卫炳乾,直到贾士贞说:“坐呀,唐局长!”
常友连说:“玉熙同志,今天请你来,或许你已经想到了。”
唐玉熙笑笑,目不转睛地看着常友连,心脏有些擂鼓样地跳了起来。
“继去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之后,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和改进领导干部选拔的办法和渠道,主要核心是围绕着‘民主’这两个字,改变过去由少数人选官、官选官的程序,做到真正的为民选官。”常友连说,“过去,我们在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时,主要是某领导推荐,在极小范围内进行考察,最后由市委常委讨论,正职提交市人大通过任命,副职提交政府任命。这种做法沿革了几十年,同时也暴露出选拔领导干部中许多矛盾和弊病,中央关于干部制度改革的决心,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中国要政治文明,民主是政治文明的首要前提。所以市委决定不仅乡镇、县区的领导干部要直接选举,机关领导的产生也要改革,试行选举制。”
唐玉熙一动不动地坐着,贾士贞看看唐玉熙,觉得他有些紧张,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
“当然,你在卫生局干了那么长时间,从一般工作人员到局长,应该说为西臾市的卫生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市委对你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还是肯定的。”常友连又说,“这次要把这个局长的职位拿出来,让大家来参与竞争,让卫生系统那么多群众来投票选举,你可能有一定的想法,这很正常,但是,老唐,你这个局长当得怎么样,卫生系统的广大群众是否继续认可你?也是对你的一次检验。如果群众认可你了,应该继续努力做好工作,当然,也有可能群众并不认可你,那说明你在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唐玉熙觉得脸上一阵阵发热,有点像辣椒水浇了似的。
常友连停住了,唐玉熙红着脸,说:“我找遍了过去和现在前后几十年里,有关干部方面的文件,都没有找到这种选举办法的依据。”
看来,唐玉熙还有话想说,但他没有说下去。
贾士贞看看常书记,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中组部就先后出台了相关文件,最近又出台了‘5+1’文件,都是围绕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中央提出要实现群众对干部选拔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所以,一个领导干部,只有群众自己选出来的人,才能真正为群众办事,群众才会真心实意地拥护他。”
常友连又说:“玉熙同志,其实,你和大家竞争,应该说优势比任何人都多,你刚才的态度有点消极,为什么不以积极的态度,勇敢地参加这场改革呢?”
唐玉熙越发不安起来,其实,他的心里还有更多的话要说,可是他知道,大势已定,岂是他能扭转得了乾坤的。这几年来,特别是他在官场上算是一帆风顺的,从大学毕业后,当上了市卫生局副局长,那时他才三十三岁,难道他就在这个正处级岗位上寿终正寝吗?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他自然想到了省卫生厅副厅长,也想到了西臾市副市长。这两年,他也在千方百计地向着下一个目标努力,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西臾刮起了改革的狂风。
无论怎么说,唐玉熙觉得,摆在他面前的是凶多吉少,不要说副厅长、副市长了,能保住他这个市卫生局长的位置才是当前头等大事了。
谈话也只能这样了,接下来,又把市卫生局现有的七位副局长、纪检组长请进来,常友连也让唐玉熙参加谈话。
常友连说,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曾谈到,中国政治上的一大弊端是官多为患,所以这次市卫生局副局长的职数,由原来的七名减少为三名,纪检组长由其中一名副局长兼任,不再配专职纪检组长。听了常书记的话,大家相互看了看,都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常友连又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干部中的许多问题,不是今天才出现的,而是长期的积累,各级领导不去抓落实,领导干部不是‘为官一任造福四方’,而是抱着‘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也为‘破冰’改革带来了越来越大的障碍。当前,缺少的不是健全的制度,而是健全的干部;缺少的不是‘破冰’的机器,而是‘破冰’的勇气;缺少的不是说大话、说狠话的官员,而是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的氛围;我们需要的正是像贾士贞部长这样敢于承担责任,敢于从根本上考虑问题的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