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归位(第7/9页)
常友连还说,在北京学习期间,中央组织部和中央体制改革研究中心负责同志专门把他找到办公室去,重点谈了西臾前段时间那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
常友连说中央体制改革研究中心的负责同志还特别引用了1986年6月2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一段话:“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
常友连显然很兴奋,接着说:“在《小平未了心愿》这篇文章里,还引用了邓小平的一段话:‘总的来讲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尽管常委会之前通报了会议内容,但让常委们感到意外的是常书记的学习精神传达居然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更让常委们吃惊的是,常书记对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发表了许多让常委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观点。
下午在讨论时,常委们先是就常书记的观点从理论上谈了各自的看法,随着讨论的深入,也说不清是谁带的头,话题逐步转到干部制度改革这样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上去了。当这样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被摆到市委常委会上来争论时,有些常委开始大胆地发表了看法,以至九名常委,明显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主张改革的意见,另一种则是反对改革,主张观望等待。
贾士贞一直沉默寡言,常友连多次暗示贾士贞发表意见,可他总是一脸严肃,没有发表任何自己观点。当然,在场的常委们都知道,贾部长刚从美国学习回来,肯定有许多新的观点、新的见解,尤其是对下一步干部制度如何深入改革的问题,都希望听听贾部长有些什么与众不同的看法,特别是经历了前段时间西臾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之后,贾士贞没有去中央党校学习,反而去美国培训,这其中到底意味着什么?不仅西臾的干部群众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市委常委们也同样感到其中必有文章。
贾士贞不仅在讨论时没有过多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在他汇报赴美国培训的收获时,也是只讲在美国所见所闻,以及学习的内容,很少加入自己的观点。
市委常委会议结束后,常友连单独和贾士贞交换了两人各自这段时间学习的感受。
不管怎么说,贾士贞被常书记的真诚所感动,但是他说:“常书记,你知道在常委会上关于今后干部制度如何改革的讨论我为什么一直没有参与讨论吗?不是我没有观点,也不是我有什么顾忌,而是政治这个东西,其实不是我们这些人研究的。马、恩、列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当然如果认真去解释“政治”二字的话,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而我们作为基层政权的掌握者,则是把政治这个社会现象和社会的上层建筑,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地体现出来。这种体现方式,其中最敏感的正是干部人事制度,说到干部人事制度,自然又是民主和法制问题。”说到这里,贾士贞一脸严肃,“我到西臾之后,所做的一切表现得不太成熟,仅凭自己一时的热情,在具体做法上也过激了些,冒进了些。”
“士贞,”常友连的声音低沉,显得那么亲切、那么和蔼真诚,“说实话,我们虽然也都到了市厅级领导干部的岗位上,但是缺乏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工作中只是靠自己的经验,毛主席批评过的经验主义!过去的说法叫做只是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我真的没有想到,这次到中央党校学习几个月,对我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和政治觉悟的再提高。”常友连站起来,递给贾士贞一支香烟,“士贞,过去的事咱们就不说了,有些工作,我这个市委书记对你的支持还不够,或者说还是有看法的。其实,人有缺点并不是什么耻辱,正如有人戏言的那样,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任何一个人知识、水平、能力都是有限的,局部的;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缺点错误是正常的,没有缺点错误,才是不正常的。积极主动地改掉缺点错误就是好同志,不去改正缺点错误是不求进取的表现。真正的耻辱是明知自己有缺点错误,却不去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积极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常友连边走边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看着贾士贞,脸上的表情还是那样的和蔼可亲,贾士贞觉得常书记变了,不单是变得和蔼可亲,而是变得让他感到一种真诚的民主。
常书记接着说:“一个人,承认缺点错误是要勇气的,当然也是痛苦的,改正缺点错误却是幸福的。认识到缺点错误是改正的转机,理性反思,积极深刻地进行自我反省,这就是大彻大悟,也是战胜自我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