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归位(第6/9页)
说着说着,就说到贾部长学习期间省委组织部调来的两个处级干部的事。
“是这样的,”卫炳乾说,“这在你和常书记走后大概两个多月,省里调来了两名处级领导干部,一位是我们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韦旭,另一位是市民政局长葛晓晴。”
贾士贞没有说话,愣愣地看着卫炳乾,过了好半天才说:“哦,你在电话里说过。”
卫炳乾摇摇头,两人再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贾士贞拿起茶几上的香烟,自己拿了一支,又递一支给卫炳乾,两个不怎么会抽烟的人居然大口大口地吸了起来。当然,作为市委组织部长贾士贞,他没有任何理由不服从省委组织部的决定。在中国这块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这就是国情。权力这个东西就是这样。省委派一个干部到市里来,不要说担任县处级,就是副市级、市级领导,那都是应该的,也是正常的。虽然在他和常书记出国之前,省委领导对他们两人离职之后的干部和财政两大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省里派下来的干部那是另一回事。贾士贞虽然是市委组织部长,但他在美国学习,不可能因为省里要派两个处级干部叫他从美国回来一趟。这样一想,贾士贞把没抽完的半截香烟在烟缸里掐灭了。
“走,炳乾,到办公室去。”
按照惯例,省委组织部安排干部到市县锻炼,或者是需要照顾的特殊情况,也会事先和市委组织部领导进行沟通。但是西臾的干部工作一直处于特殊时期,这是人所共知的。比如常书记的秘书程文武,还有张敬原和庄同高三人提拔副处级的问题,虽然在他和常书记临离职学习时已经决定召开常委会议,但是最终还是未能实施。可是在这关键时刻省里却派下来两个处级干部,不仅会引起群众的议论,甚至可能会对下一步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无论怎么说,生活又恢复了过去的色彩,昨天、今天和明天,还是简单地重复着日出日落,上班下班,日复一日,虽然省委组织部培训处打过两次电话,问贾部长赴美国学习的论文准备得怎么样了。省委和省委组织部十分重视每一期赴美国培训班学习人员的收获,不仅要学员每人都要写一篇有分量有价值的论文,而且还要将论文汇集成书,在一定范围内让大家阅读。除此之外,省委组织部还希望有专长的同志写成各种题材的作品,包括小说、纪实文学等形式。而贾士贞现在考虑的是如何把美国的先进管理方法运用到目前的工作中去。他甚至非常重视网上对他的那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同意见。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贾士贞除了认真反思自己,更值得他重视的是,有人说他是改良,不是改革。其实贾士贞认为,他还够不上那个高度。他当然知道,单凭文化考试能选拔出真正意义上的干部吗?还有人说他是理想化的人物,不够资格当一个市委组织部长。所以,他的论文怎么写,至今还没有一点头绪。如果说仅仅是玩玩文字游戏、完成差事的话,他只要开两个夜车,一定可以拿出一篇上等的论文,然而,贾士贞不愿意仅仅为了应付差事,他要写就要结合实际,要能够解决当前人们都感到困惑的难题。
不知道为什么,贾士贞回到西臾已经一个多星期,而且常书记也约他见过一次面,常书记主动和他谈了在中央党校学习的许多感想、体会和认识,却始终没有提到省里派来的两个干部,虽然这两个处级干部在省里不算什么,可在市里却是重要的岗位。既然常书记不提,贾士贞也只好装聋作哑。但是社会上的小道消息不断传出来,有人说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韦旭是省委某某领导的内侄,之所以从省级机关到西臾来,是准备挤掉贾士贞的组织部长位置的。说葛晓晴是省里某某领导的外甥,下来镀镀金就回到省民政厅当副厅长。还有人说贾士贞只不过是一个伪装成改革家的骗子,比赵本山还赵本山,跑到西臾来卖拐了!
这些小道消息很快就传到贾士贞的耳朵里了,贾士贞只能一笑置之。他考虑的是,下一步无论怎么改革干部人事制度,面临的困难都将更大。他这里一有点风吹草动,上面可能就知道了。
西臾市委常委召开了常委会,这是市委书记常友连和市委组织部长贾士贞完成了各自的学习任务后,回到西臾的第一次常委会。
这次常委会内容很单纯,首先由市委书记常友连介绍了中央党校学习的情况,看来常友连的这次学习,真的受益匪浅,除了中央党校相关专家教授的授课之外,中央政治局九个常委有三人分别讲了课,常友连引用了因发表《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而格外为海内外关注的俞可平的一句话:“政治体制改革不是一件‘应当’的事,而是一件‘必须’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