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官商合作 投其所好,摸清命门(第8/10页)
陶渊明诗文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和财富宝库,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巨大。在柏安民的直接关心下,桃花源集团已精心编制了多个南山风景区招商项目,开展对外招商活动,走项目带动之路。这些项目已经在省、市主要媒体上进行了公布。主要有:根据陶公躬耕的史实,编制中国农耕文化博览园项目;根据陶翁嗜酒的爱好,编制了菊花酒厂项目;还有影视基地项目、南山温泉项目、农家乐项目等。
就在南山风景区一系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之际,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
李非语突然接到省城《江南晚报》一个朋友的电话。他的朋友在电话中说,报社收到一封《陶家洼陶氏是陶渊明后代吗》的稿件,对此前报道的荆都陶家洼陶氏可能是陶渊明后代提出质疑。稿子来自荆都本地,作者是一个名叫石砺的人,是手写稿,看来此人还不会电脑。这位朋友还说,主编对这条新闻很感兴趣,目前,被他以这个作者脑子太不正常为由压了下去,请李非语设法与石砺沟通一下,摆平此事。
李非语听了惊出一身冷汗,现在的晚报就喜欢搞争鸣,以吸引读者眼球。这条稿子要是发出来,然后再来个后续报道,那麻烦就大了。
解铃还需系铃人,李非语立即将胡妍红叫到办公室,说:“我们一直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江南晚报》来电话了,荆都有人唱反调,写文章反驳你们的创意。”
胡妍红挠挠头,笑道:“这个人是谁,胆量倒是不小,反驳不怕,稿子还没发表吧,我去一趟省城,做做工作。”
李非语严肃地说:“胡总,暂时还没事,但为了杜绝后患,当务之急,你立即去找到这个叫做石砺的人,与他沟通沟通,只要他不继续反对就行。现在争名人的现象,也不是荆都一处,全国到处都有嘛。”
“有反对的声音,说明我们的声音还不够强大。下一步,我们还要掀起更加强大的宣传高潮,让反对的声音听不见,直至自动消失。”胡妍红说道。
李非语不想与她继续纠缠,说:“下一步的事以后再说,你现在就去找到作者,把这件事情处理好,我们也不强迫他接受我们的观点,只要他不公开反对就行。”
离开李非语的办公室后,胡妍红只打了两个电话,就把石砺这个人找到了。原来,他是市文物管理局的退休老局长,杜泉郭的老上级,也是一位在省内颇有声望的考古学家。接着,胡妍红又去了一趟省城,通过关系,把石砺投到江南晚报社的那篇稿子拿了回来。
胡妍红和杜泉郭对石砺的质疑稿进行了认真审读、细细咀嚼,觉得这个老家伙说得句句在理,有鼻子有眼,而且,杜泉郭还发现,石砺肯定接触过那本收藏在文物局库房内的《陶氏支谱》。因为,石砺要写出反驳文章,必须要阅读这本家谱。这本家谱平时锁在库房内,一般人根本看不到,包括石砺。
杜泉郭恼羞成怒,他顺藤摸瓜,很快纠出了“内鬼”。原来,在写这篇质疑文章之前,石砺找到库房值班人员的家里,日夜央求,要一睹《陶氏支谱》,那名值班人员曾是他的下属,被老领导缠得没奈何,就趁杜泉郭出差的机会,偷偷打开文物库房,让他翻阅了一下。凭借多年的专业知识,石砺当场就作出判断,家谱是真的,但少数几张显然做过手脚。当然,经过做旧处理,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
得知这些情况后,杜泉郭气得半死,可是现在就是把那名值班人员毙掉也于事无补了。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要与石砺作好沟通,努力化解此事。
经过一番打听,胡妍红终于得知了石砺的住处,他住在老城区的一所旧房子里。石砺喜酒,胡妍红特地买了四瓶茅台,开着奔驰,向老城区奔去。
宽敞的大街跑到尽头了,车子只能停下来。胡妍红只好步行,进入一条巷子,到处是瓦砾,她高一脚低一脚地走着,转过三四条胡同,终于找到了石砺的家。
石砺有一儿一女,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女儿原是企业工人,已下岗多年,在街上炸油条。石砺的老伴年轻时没有正式的工作,老了后全靠石老的退休工资生活。几年前,石砺的儿子在上海结婚要购房,石砺没钱支持儿子,和老伴一合计,就将新房子卖了,将钱给了儿子。卖了房子后,他在老城区租了一套三开间的旧房。老城区房子破旧,交通不便,早晚属于城市拆迁改造对象,这些年老城区里有条件的人都想办法往外迁,只有石老这样的老顽固才会跑到这残垣断壁堆里来居住。他老夫妻俩看中了这里,图的肯定就是房租便宜。
石砺的住处很好找,他家的外墙上写着三个大字:“闲云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