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官商合作 投其所好,摸清命门(第10/10页)

“可是,你们招惹了真理!真假不分,混淆视听!请你回去吧,搞文物的人都是死脑子,你就是说得再多也没有用!”石砺气势汹汹,脖子上的青筋都涨了起来。

胡妍红实在无计可施,干脆把话说明了:“和你说白了吧,就是希望你不要坏我的事,你的文章一发表,我就没法活了!”

石砺闻得出胡妍红话中的火药味了,他说:“真有那么严重吗?我只不过在鉴别一件文物,你要是不听我的劝告,非要用自己的命来换一件赝品,我也没办法救你!”

话说到这个份上,是胡妍红始料未及的。她本以为这是一件能轻松搞定的小事。

石砺已经不再理睬她,忙自己的事去了。站在门口,胡妍红拎着四瓶茅台,感觉自己像一个傻子,恨得牙痒痒。只听见石砺在里面嚷道:“老太婆,明天陪我上趟灵山,我要重新核实一下,这个碑文不对啊!”

碑文?结合石老头刚才桌上那篇文章,胡妍红明白了。杜泉郭和他的导师莫南北“南山说”的两件重要文物证据,一是那本《陶氏支谱》,二就是灵山古碑上的那篇《重修灵山书院碑记》。碑记中有“陶侃创办古灵山书院,其曾孙陶渊明曾于灵山之南躬耕村居,曾祖孙在荆都共留佳话”之语。这是确认落马坡就是陶渊明笔下南山的关键证据,杜泉郭在他的论文中对这句话进行了详细解读。石砺当过文物局长,他肯定是熟悉那块古碑的,他也肯定发现了碑文中的破绽,因此才说明天要重上灵山核实。

一点不错,那块碑是赝品,真的已被换走了。看来,什么都瞒不过这个老家伙。

第二天,石砺在老伴的陪同下,乘车来到灵山。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登山非常吃力,两人步履蹒跚,走几步,就歇下来喘几口气。在他们身后,远远地跟着两个戴墨镜的年轻人,监视着石老夫妇的一举一动。当然,石老夫妇并没有发现他们身后的跟踪者。

好不容易来到山顶,沐浴着凉爽的山风,石老心情很好。望着眼前的灵山寺,石砺问老伴说:“老太婆,你看,这地方什么时候建起了一座庙?”

老伴的消息比他灵通,说:“早建起来了,听说还是一个外地人投资的。”

石老叹了一口气,说:“我在职的时候,联合了几位书画家,准备在这里建一座书画院,由于资金问题,后来有人打了退堂鼓,事情最终不了了之。这里是古书院遗址,书院是建不起来了,现在也没多少人愿意读书了,可就是建座书画院,也比庙好。”

“庙有什么不好的,别瞎说,菩萨在听着呢。”老伴埋怨道。

那块碑的方位石老是非常清楚的,就在书院遗址的正中间。可是,原址上已新建了庙宇,那块碑呢,总不会扔了吧?

经过一番打听,石老终于得知,施工队在建庙时,嫌那块碑碍事,已将它移到山的东侧去了。

又经过一番寻找,石砺终于找到了那块碑。扒开杂草,细细审视碑文,石砺大惊道:“天啦,碑的位置变了,没想连碑文也变了!这些人到底要干什么啊?连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也要折腾。”于是,他拿出纸墨,清除碑上的灰尘草屑,打算拓碑。

老伴见他忙着,说:“你慢慢弄,我到庙里烧炷香,第一次来呢,保佑我俩再活几年。”说着,石砺的老伴侧身到庙里烧香去了。

就在石砺弓着身子,专心拓碑的时候,两个戴墨镜的灰衣人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他的身后,其中一人见四下无人,对着石老的后背狠狠一推。石砺发出“啊”的一声,滚下山去。

荆都市立医院的危重病房里,静静地躺着一个面色苍白、神色平静的老人,他像是安详地睡着了。心电监护仪上,显示着微弱的心跳。这个老人就是石砺。

当晚,带着无尽的疑惑和遗憾,老人凄然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