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第14/37页)
在唐朝,茶马交易还属于起步阶段,并没有达到巅峰。正因为这种起步,给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增量。李唐时代,就靠这三盘生意支撑,达到盛世。
到了宋朝,瓷器生意虽然平稳,丝绸生意却更进一步猛涨,茶叶生意也开始全面影响国家经济。今天的史家都说宋朝是一个无为而治的朝代,这种说辞,其实叫坐着说话不腰疼。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无为而治维持不了几天,政权就会崩溃。宋朝之所以能无为而治,根本在于,国库里有持续不断的银子流进来。
瓷器生意是稳定的,难以带来国家经济的增量。丝绸生意虽然极其红火,但前期已经达到峰值,现在的增量其实有限。给国家经济带来最大收益的,还是茶叶生意。茶叶生意极度繁荣,国家财政有了大笔进项,皇帝只要坐在皇宫里享受歌舞升平就好了,闲得无聊的时候,搞一点宫廷斗争,也无伤大雅。这就是宋朝无为而治的精髓。
元朝的情况较为特殊。元朝的统治者就是蒙古民族,他们的疆域巨大,最大的产出,就是优质马匹。元朝不缺马,不需要用茶叶来换马。因此,元朝的茶马交易迅速衰落。与此同时,丝绸生意在宋朝达到峰值后,也已经走向了衰落。因此,宋朝时的三大经济,到了元朝时,便失去了两个。这也是元朝成为短命朝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接下来的明朝,马的重要性更进一步突显,国家对这门生意的控制,更进一步加强,全国推行了茶引制度。所谓的茶引制度,就是今天的进出口配额制度,谁能拿到配额,谁就能迅速发大财。正因为茶引的含金量太高,围绕茶引所滋生的腐败,也就更疯狂。到了后期,茶马交易所产生的巨额利润,并没有完全进入国库,反倒更多进入了实权官员的私囊。偏偏这些达官贵人赚了大钱,却又没有别的办法消耗这些资金,只好藏在家里,导致国家银根的流通性紧缺。后世研究者有一种说辞,说别人是通货膨胀而亡国,唯独明朝,是通货紧缩而亡国。不管是与不是,明朝的灭亡,与茶马交易的失败,大有关联。
清朝建立后,出现了一个康乾盛世。
康熙和乾隆真的聪明绝世?显然不是。历史上的盛世,必须具备两个要点,第一,执政者一定是长命之君,第二,经济一定繁荣。清朝的经济繁荣,与茶叶有着直接关系,甚至可以说,清朝的兴衰,只因为小小的一片茶叶。
满清执政之初,有能力腐败的满蒙官员,对茶叶的重要性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汉族官员不敢搞腐败,茶叶交易,因此极度繁荣。尤其重要的是,这一时期,茶叶生意已经不再仅限于藏疆蒙等地,已由西北进入了东欧,又由东南和西南进入西欧,比如英国。
也就是明清时代,中国的茶叶生意,新增了两个大的市场,一个是俄罗斯市场,一个是英国市场。与这两个市场直接相关的,又是丝绸之路以及茶马古道的衰落和江海运输的兴起。比如说,此前对俄罗斯的茶叶贸易,增速一直不快,根本原因在于陆路运输成本太高,小小的一包茶叶,折腾到俄罗斯,比黄金还贵,普通老百姓根本喝不起。
后来,海运河运开始快速发展,往俄罗斯或者往英国的贸易,不再只有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比如近代都市汉口的崛起,就得益于这一贸易形势的转型,所有对俄罗斯的茶叶贸易,不再通过西北周转,而是经汉口水运到上海,再由上海海运到海参崴。运输成本的下降,使得俄罗斯茶叶价格大降,茶叶也因此走进了普通人家庭,销量大增。
另一方面,清朝和元朝情形类似。清朝的核心在北方,和蒙古的关系极其紧密,对马的需求,不像宋明那么强烈,整个茶叶贸易中,马的因素极度减弱。马帮运一趟茶叶,返程不再贩马,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有了马匹供应市场,马价已经大跌,从西北那么远的地方运马回来,别说赚钱,还有可能亏本。所以,茶马古道已经变成了单一的茶叶古道,见不着马了。
因为不再需要换马,执行了几百年的茶引制度,也就失去了意义。雍正十三年,清政府取消了茶引制度,茶叶生意因此由国家生意变成了民间生意。此举从长远来看,对国家经济显然是有损害的,但就当时短时间来看,却刺激了茶叶贸易的繁荣,使得后来乾隆执政时,国家财政有了更大的来源。
再回过头来说马。尽管此时马价已经大跌,那是相对于茶马交易而言,毕竟,马仍然是国家的战略物资,由朝廷控制着,某一家有多少马,仍然是财富的标志。
张文秀下楼,安排下人赶往嵩云山向王顺清报信。此事刚安排好,蔡神医到了。张文秀又将蔡神医急急地请上楼,给丈夫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