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量才玉女惊身世(第8/11页)
长孙均量抚着上官婉儿的头发,缓缓说道:“七年之前,你的祖父上官仪官拜西台侍郎,父亲上官庭芝是太子伴读,那时先太子李弘还在,看不过武则天欺压他的父皇,更恐惧母亲专权,行将篡夺李家的天下,因此宁愿冒不孝之名,暗中劝父皇废立母后,并和一班亲信的大臣商议,准备一举尽歼母后的党羽,高宗皇帝给太子说动,叫你祖父起草废立的诏书,哪料事机不密,被武则天知道,深夜搜宫,当着高宗皇帝面前,在你祖父身上将诏书搜出,第二日你祖父、父亲就并遭诛戮,你母亲也被没入宫中为奴,你本来也将不免,幸得王安早知消息,才带你逃出来!”(据唐史所载,上官仪父子被杀后,上官婉儿也被没入宫中为奴,至十四岁时,始被武则天发现其才,命为记室,十分重用。但上官婉儿天才横溢,幼负诗名,武则天何以至她十四岁时始发现?治史者亦有人怀疑。我写上官婉儿这七年中避难长孙均量之家,当然是“小说家言”,不能作为信史,但也是根据这个怀疑出发的。)
上官婉儿道:“我的母亲……”长孙均量道:“王安说你母亲也在疠疾中死去,那是免你伤心。”上官婉儿想起祖父、父亲惨遭杀戮,母亲入宫为奴,更是死不如生,心如刀割,拼命咬着嘴唇,不使滴下泪来,向长孙均量叩了三个响头,悲声说道:“大恩不言报,大痛不徒悲。伯伯的大恩大德,我今生是无法报答的了,但愿能手刃这个祸害天下的女魔王……”长孙均量展眉笑道:“若能如此,我和天下的忠臣义士,都要感谢于你,也不枉我这几年来的心血了。”上官婉儿凄然说道:“如今我才知道伯伯的苦心,可惜我一向不听你的教诲,没有学到你的武功。”长孙均量道:“干这等大事,最要沉着坚毅,也不是徒恃武功的。璧儿、泰儿的剑法比你强,但若说到要刺杀万乘之君,他们就挑不起这副担子了!好,婉儿,你今日就走吧,我这柄随身的宝剑送给你了。”解下宝剑之时,同时掉下了一封信。
那是武则天托郑温交给废太子李贤的书信,李元再转托长孙均量转交的,长孙均量恨恨的将那封信拾了起来,正待把它撕个稀烂,以泄心头之愤,上官婉儿一时好奇,道:“且瞧瞧她写些什么?”长孙均量道:“也好,就让你认得这女魔王的字迹,将来或许有用。”
上官婉儿将信拆开,只见上面写道:“字付贤儿如晤:你幼好读书,本当嘉许。所惜者你不知活读古书,而反为古书所囿,你应知先皇之道,未必能行于今世,若使你为帝,泥古不化,祸害天下,比从不读书者之祸更烈,可不慎哉!”
上官婉儿第一个念头是:“她自己祸害天下,反而拿来教诫儿子!”再而一想,这些话竟是大有见识,不能因人废言。再看下去道:“你幼长宫中,不知稼穑艰难,不知民间疾苦,受群小之包围,所思者唯欲掌天下之权,享天下之福,吾又忙于国事,无暇管教,令你如此,既愧且忧。巴蜀人情风俗,勤劳朴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我令你远适巴蜀,实望你善体吾心。勤朴民情,可洗你纨绔之气,奇山异水,可开拓你狭窄之心胸,父母爱子,爱以义方,你当深夜自思,自勉自励!”
上官婉儿读到此段,呆呆发愕,心道:“武则天若真如此,岂非是圣帝明君?不,不,天下的大奸大恶,都是言伪而辩的。我怎能凭她一封书信,就忘了父母之仇?”但再一想,武则天写这封信时,绝料不到会给她上官婉儿看到,她何必故作饰辞?而且武则天的文笔虽是朴实无华,却似字字出于肺腑,上官婉儿不觉一片茫然,再读下去道:“我年渐老迈,爱子远离,岂能无伤?唯望你成材,不得不尔,所愿者你善体吾意,早日成材,则我付托有人,再享天伦之乐,斯为真乐。贤儿,勉乎哉!又,你眼疾如何?每日洗眼,不可稍辍,蝇头小字,更不宜多读。母嘱。”爱子之情,洋溢纸上。若非上官婉儿听过武则天曾毒害亲儿之事,读了这一封信,真要当她是难得的慈母!如今,虽有先入之言,她还是捧着这封信怔着了。
忽见郑温在床上一个翻身,喉头咕咕作响,长孙均量神色惨然,知道这是回光返照之象,忙叫婉儿上前,将他扶起,上官婉儿随手将信塞入衣内,把郑温扶起,只见他双眼微启,低声叹道:“天后陛下,我负了你的嘱托了。嗯,这是什么地方?”长孙均量叫道:“郑兄,我在这儿!”郑温慢慢张开眼睛,瞧清楚了长孙均量,也不知是哪里来的气力,急地抓实了长孙均量双手,用力说道:“长孙兄,我们都错了!”
想不到郑温一醒,就说了这样一句没头没脑的话,长孙均量怔了一怔,道:“什么错了?”郑温双手攀着床沿,好像竭力支撑自己,缓缓说道:“咱们不该反对天后,我如今方才明白,治理天下这付重担子,只有天后才能挑得起来!”长孙均量睁大了眼睛,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只听得郑温又断断续续地说道,“长孙兄,我自知死期不远,我只求你一件事情!”长孙均量道:“郑兄吩咐,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郑兄,你请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