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第2/3页)

“一看到船就知道是你们回来了,十九娘,地里的粮食大丰收,咱不会饿肚子了。”

“老族长教我们晒菜干,腌菜蔬,这样寒冬也有东西吃了。”

说话间,船靠拢了,村民们放下农具,上前牵船头的绳。

将绳子拴在岸边原有的木桩上,吆喝后面的人去推车来运东西。

江面平静,人走动时,踩得船往后荡,村民道,“你们先上来歇息,搬运的事交给我们来就行了。”

村子附近的庄稼快收完了,妇人们在村里收尾,汉子来这边开荒。

劲儿大得很。

但罗大于心不忍,一个个又黑又瘦的,都快成皮包骨了,哪儿搬得动船上的铁块?

他道,“时候还早,等推车来了再说吧。”

船上有煮熟后晒干的鱼虾,他分给村民们,“这玩意嚼着发干,但香得很,你们尝尝...”

村民们不好意思,摆手道,“不饿呢。”

“尝个鲜。”罗大道,“咱有渔船,以后想吃这玩意简单得很。”

不顾村民们推辞,他强行给了大半桶鱼虾出去,催着让大家吃。

抵不住他的热情,村民们拿起一条小鱼干塞进嘴里,顿时惊住,“咸的呢...”

村里的盐快没了,大厨房做饭基本吃不出盐味儿,猛地嚼到咸咸的鱼干,欣喜不已。

罗大抓了几只虾放嘴里慢嚼,粗犷的面庞略显满足,解释道,“用盐水煮的。”

网到这些鱼虾时,梨花想油榨后保存的,可罗四想把鱼油带回来给村民们吃,苦口婆心劝了许久。

梨花这才想到用盐水煮的法子。

村民们已经多日没吃到多盐的肉了,不敢嚼快了。

得知是用盐水煮的,不禁问,“南陵县找到盐了?”

“没。”罗大咽下嘴里的虾,又抓鱼干吃,答道,“南陵县的先生送的。”

盐不多,梨花得了盐随手放到腰间布袋里的,煮鱼虾估计都用完了。

琢磨村民的话,他问,“村里没盐了?”

“有,但不多了。”

汤九郎找李解说了这事,李解的意思是等梨花回来再做打算。

赵广从去云州还没回来,闻五他们又去了梁州,暂时没有人手找盐。

此刻梨花回来,村民们便把这事说了。

“十九娘,村里的盐顶多还能吃五六日,往后怎么办啊?”

农闲时不沾盐还行,农忙不吃盐浑身使不上劲儿,因着要开荒,村里仅有的盐大多添到了他们的伙食里。

村里的孩子都不忘记盐的味道了。

梨花已经到了阴凉处,闻言,沉吟片刻道,“容我想想吧。”

盐泉镇有点远,又在南边 ,得安排好才行。

“不急。”村民们信任她,说道,“我们就是与你说说,农忙后不吃盐死不了人,我们担心的是明年开春...”

开春播种,不吃盐的话体力跟不上。

梨花家里有长工和短工,这点道理自然知道。

农忙的油水要管够。

她道,“开春肯定让大家吃上盐。”

得了这话,村民们的心落回肚子里,重新聊起村里的事。

老族长见识多,来村里后,在农事上帮了他们许多,不仅如此,他还教大家怎么养鸡鸭,怎么在稻田里养鱼。

在场的哪怕自诩为庄稼老把式,但比起老族长也是自愧不如的。

也是认识老族长后,村民们才知道梨花带着全族人活到今天何等不容易。

村民道,“十九娘这趟辛苦了,村里的事有我们,不会乱的,你回山里休息几日吧。”

他们知道老太太生病了。

不忍心梨花这般奔波劳累。

她这个年纪,本该活在族人庇佑下,而不是东奔西走为族人和他们撑起一片天。

梨花莞尔,“好啊,回村待两天我就回山里。”

有了推车,搬运铁皮铁块就轻松多了。

梨花本想搬轻点的货物,还没动,立即被村民拉住,“这事哪儿用得着十九娘?我们来吧。”

“别看我没了只胳膊,力气都在呢,推不了车就挑担子,最差还能背背篓...”

为了讨兵役,自断胳膊的不在少数,初始可能会觉得丢脸,如今只庆幸自己没为那些狗官冲锋陷阵。

单手把扁担扛在肩头,找话和梨花聊,“南陵县有岭南人驻扎吗?”

“没有。”梨花帮不上忙,便捡了地上的农具往回走,说道,“岭南攻下荆州五县后,荆州王主动求和,岭南人全退回自己的地界了。”

村民难以置信,“岭南人这么好说话?”

不像啊。

“当然没那么好说话。”浑身挂满尸骨的鲁小五冷冰冰开口,“但耐不住荆州给得多啊。”

难民没懂,“荆州给什么了?”

“女人啊。”鲁小五掐住胸前的头骨,眼里怒火滔天,“岭南没有新生儿,荆州王便把荆州女人送过去为他们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