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他微微前倾,双手搭在桌面上,声音低了下去。
“礼乐制度崩坏是旧朝饥荒战乱所致,合寙百姓和乐,怎能沿用旧朝的恶习?”
夏夜昏暗,檐下灯笼的光衬得汤九神色不明。
下一刻,他抬头看向李解,“李先生要不坐下听我说?”
李解深深看他一眼,“为何?”
“你的身形太慑人,害我总感觉眼角余光处有鬼影。”汤九开玩笑的语气,“你也知道,我最怕鬼了,傍晚被群孩子吓丢了魂儿。”
“......”
李解目光询问梨花,梨花指了指左边位置,“坐吧。”
李解这才拉开竹椅落座。
起风了,老槐树的叶子沙沙作响,三人围桌而坐,桌上没有茶,也没有水。
汤九清了清嗓子,继续刚刚的话题,“咱合寙,该有自己的公法才是。”
李解斜眼,眼神耐人寻味。
在这之前,梨花制定了某些规矩,比如外出搜寻的粮食,铁器,柴火等物件归全村所有,分类堆在村中库房,需要时随取随用。
这看似没什么,但遇到那狡猾胆大的,暗地偷走了也无人知道。
而梨花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一旦发现贼人,必会杀其性命。
在山里有赵家族人撑腰还好,新益村全是外州百姓,哪儿能体谅梨花的良苦用心?没准在他们眼里偷盗是小罪,梨花杀人太过狠辣,由此生出叛心就遭了。
他拿过梨花手里的蒲扇,轻摇替其扇风,“汤九郎说得不无道理,十九娘你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不假,可保不齐有好事者从中挑拨你和村民的关系,久而久之,于你的名声不好...”
梨花从来不为他人做嫁衣,思忖道,“汤九郎心里可有章程?”
历朝历代的明君都离不开勤政爱民,汤九说,“首先,你不能滥杀无辜,实在看对方不顺眼也不能亲自动手...”
梨花泰然自若,“我并非残暴之人。”
汤九不置可否,欲继续正题,摇扇的李解突然来了句,“汤九郎信不过十九娘为人可是因为她下令杀了王娘子的缘故?”
不提两家过往恩怨,王娘子以身涉险,助他们杀了两百多嗜血者,纵然王秀才该杀,但她却罪不至死。
当时在场的妇人数量多,心里怕是有些同情王娘子的,自然而然,对梨花的处置就有微词了。
梨花不在意,他不行。
见汤九垂下眼,明显被他说重不知说什么的模样,他解释,“赵王两家以前就撕破脸了,十九娘若不赶尽杀绝,等王娘子联络上儿子,麻烦就大了...”
汤九坐直,一副洗耳恭听的
模样。
李解言简意赅,“王娘子的儿子年少成名,现已有官身了。”
众所周知,益州朝廷爱护幼儿,器重人才,王子荆这两样都占齐了。
知道梨花杀了他的父亲,他日必刀剑相向的。
汤九恍然,“竟是这样。”
冲梨花这份远见,国主的位置非她莫属。
他舔舔唇,唤李解,“能给我倒杯水吗?”
傍晚到现在他滴水未沾,渴得不行了。
李解睨他一眼,朝屋里喊隋氏,“隋婶,给汤九郎倒一碗水。”
大热天,谁用杯子喝水啊?
汤九注意到他的措辞,展颜一笑,“说习惯了。”
睡前烧的水还未放凉,汤九郎端着碗吹两下就喝起来,完了训李解,“你既知缘由,怎不与外人解释?世道险恶,女子想活命太难,十九娘身为女子,杀王娘子一事多少会落人话柄,你是十九娘的人,该为她名声打算才是。”
一番话都不卡壳的,训得李解哑口无言。
梨花满不在乎的摆手,“我不让他说的,汤九郎先说说公法之事吧。”
“旧朝皇帝不体恤百姓,但他祖宗却是千古明君,合寙公法可效仿旧朝律法,再根据村里实际情况酌情修改,如何?”
梨花点头,“那旧朝律法是?”
“.....”大口大口喝热水的汤九一听,差些喷出来。
身边没有运筹帷幄的谋士就罢了,旧朝律法也不知?
他放下碗,面色微肃,“就村里而言,村民私下不能斗殴,不能偷盗公中的财物,不能偷懒躲避肩头的责任,违者杀无赦...”
刑罚越重,人们越不敢犯。
说着,他从怀里拿出一张帕子,边拭嘴角的水渍边说,“若有战,无令不得退,退者剥皮抽筋,亲戚连坐...”
有罚就有赏,汤九道,“遇战事,凭人头领赏,赏什么,赏多少十九娘可自行定,至于伤亡补偿,亡者家里可得赏赐,受伤的就算了...”
李解调侃,“那汤小娘子的补偿可还要?”
“十九娘已发了话,哪有收回去的道理。”李解笑眯眯的靠着椅背,“能否劳烦隋娘子给我把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