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第3/5页)

梨花又翻了个白眼,反问他,“二伯你不是想立国吗?哪个国家不需要读书人出谋划策?”

赵广从被挤兑得哑口无言,好半晌才期期艾艾的说,“一个国家不能都是庄稼人吗?无战就挽起裤脚下地,有战就扛起武器打仗,这样不好吗?”

“......”

梨花连白眼都懒得翻了。

纵观全族人活到现在,除了族里人会种地,还因她有段记忆,若没有那些记忆,族人早就分崩离析了。

所以有先知很重要。

再者,药材得有吧,否则生病怎么办?得有个遮风避雨的茅屋吧?那擅长建屋的人是不是能笼络过来?想吃肉得要人打猎吧?有猎户是不是更好?天冷的需要棉衣,有人会织布是不是更好?

哪儿就像赵广从说的简单?

这么一想,她突然觉得让大家一股脑建屋开荒的想法欠妥。

该根据每个人擅长的事来安排才是。

她给李解纸笔,让他和闻五他们挨个挨个询问,方便日后分派活计。

煎药的赵广安听到了,插话,“哪儿用得着那么麻烦,李解你扯着嗓门喊几声,让不同的人分开站不就行了?”

这倒也是。

梨花让他先问问有没有人会看病,会一点也算。

几百号人,总共分成二十组,由益州兵负责,话由李解传给益州兵再传给众人,最后有五个妇人和两个汉子站了出来。

五个妇人在药田做过事,认识草药,知道寻常病的治法。

另外两人是光脚大夫,一人姓李,一人姓叶。

梨花让他们帮人问诊,两人面露难色,李大夫说,“不瞒十九娘说,我两从未见过这种瘟疫,怕是帮不了忙。”

“你们以前认识?”

要不然为何说’我两‘?

两人对视一眼,回道,“我们老家一个县的。”

除了县里的医馆,乡间就他们两个大夫,自然相识。

梨花又问,“你们没参军?”

她记得益州将境内的大夫都征去了军营来着。

两人目光闪烁了下,犹豫怎么回。

他们在十里八村也算小有名气,征兵的消息传开后,李大夫准备收拾行李跟家人告别了,谁知里正带着人上门把他抓进山藏了起来,还叫村民说他们死了。

叶大夫的年纪稍长,情形也差不多,那天家里来了许多看病的,有人冒充他跟着村里其他人走了。

这也是两人在地动后跑去王都又回益州城的缘故。

王都再好,终究没有故人。

回话的仍然是李大夫,“没。”

看他眼眶微湿,梨花没再多问,“你们可愿收徒弟?”

自是愿的。

如果他们的医术有用的话。

梨花准备挑十个孩子跟他们学医术,再挑五十人随几个妇人挖草药。

不过这得等她了解完所有人的情况后决定。

会医术的挑选出来的,然后是建屋的,会木工的,会织布的,会算账的,会打猎的,会育苗的...

加起来约莫有百来人,其中还有为了躲避征兵自断了手或脚的,约莫怕梨花嫌弃,心虚的低着头。

自古以来,逃兵都是为人不耻的。

官府追究的话,他们还会被问责,连累家人成为帮凶。

梨花看他们的眼神并没半点轻视,按照律法,还是节度使的蜀王当时属于兵变造反,百姓忠于朝廷不与之同流合污并无不妥,毕竟,蜀王败了朝廷也要进行清算问罪的。

可惜,百姓不过是上位者争权夺势的牺牲品,谁会管他们的死活呢?

她想安慰她们两句,旁边的赵广安突然惊叫起来,“呀,筐里的鸡蛋怎么没了?”

下山前,他特意跟赵大壮要了许多鸡蛋,害怕途中磕坏了,煮好了装筐的,就想着给闺女补身子吃,怎么没了?

小娘子家丢东西不是小事,在场的人都战战兢兢起来。

梨花看在眼里,高声道,“我收起来了。”

财不外露,赵广安带下山的鸡蛋和肉都让她塞棺材里了,她的那口棺材快被她改成货架了,肉和粮食都够她吃半年了。

甚至去年在西陵县买的羊肉和包子都没吃完。

赵广安狐疑,“你放哪儿了?”

梨花随意指了指旁边的推车,岔开话题,“阿耶想不想学医术?”

“行啊。”

梨花买回来的医书上记载了许多药材和用法,但不像大夫能灵活的添减药材,因此有机会学的话他当然要学了,梨花说,“那你把抄写的医书给两位大夫看看...”

不怪梨花知道赵广安抄了份医书。

山里多雾,前阵子又阴雨连绵的,以赵广安的性子,必不会让医书弄湿,但他辨别药材又需要翻阅医书,最好的办法就是抄一份了。

赵广安知道什么事都瞒不过梨花,献宝似的掏出书,“三娘你要不要先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