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梨花挥手,“莫怕,他们来为大家建新屋的。”

汉子们眉目坚毅严肃,走近后,默默地把行李往草篷一扔,扛着锄头就往除了草的地基去了。

有旧屋的地基,起屋子能省很多事,几十个汉子,见树就砍,见草就挖,半天时间就清理出了几亩左右的山地,给众人看得目瞪口呆,“他们不知道累的吗?”

山地光秃秃的,只剩剃了枝桠剥了树皮的树干,整洁得让人牙子他们无地自容。

这两日他们不曾闲着,但跟这群人比,差远了。

“习惯了。”梨花和庞大娘等年龄稍大的老妇守着石灶煮饭,回说话的妇人道,“益州囤粮不足,我们只能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官府鼓励军户种田是众所周知的事儿,城里好开垦的上千亩地全部种的小麦,然而城里草木稀疏,军户开荒远没有眼前震撼。

一株株几米高的树,一簇簇茂盛的藤蔓,短短半日就铲得干干净净的。

庞大娘搅了搅釜里黄色的米,连连感慨,“照他们这种速度,附近的地要不了几天就打理好了吧?”

梨花说,“他们这趟来主要教大家开荒建屋的,顶多五六天就回去了。”

秋日的阳光已不如夏日炙热,吃过午饭,赵青山就重新安排了活儿。

挖土,和泥,砌墙,分工进行,有经验的砌墙,没经验的挑泥舂墙,帮不上忙的就挖野菜帮着煮饭。

梨花装了几斗陈米,还有荆州的小米,熬出来的粥黄白相间,撒点盐让人食欲大振。

盐是庞大娘她们自己的,王都粮价迅涨,但盐价涨幅不多,庞大娘她们回益州城时,买了小半袋盐。

顾及大家伙一块吃饭,到这儿后,用碗装了半碗出来。

大家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粮,赵家的族里会做饭,但不阻拦族里人自己在家做,对于大家是否把粮食充公之事,梨花心里并不是很在意,只在傍晚大家收工回来吃饭时淡淡提了句,“在东高村,你们打到的猎物,挖回来的野菜都需交给大村长,由管事分配...”

这次来的有赵青山和赵二壮,顾及赵青山更年长,梨花指着赵青山说,“往后村里的事儿由我堂伯负责。”

下山的路上,她已经和赵青山说过。

这些益州人不好糊弄,想收买人心,单是震慑不行,还得给点甜头。

谁要抓到只兔子,吃肉时就多吃一块,意为鼓励。

她暂时没有提携益州人做管事的意思。

这些人虽然困于温饱,却也不到走投无路的绝境,因此再观察些时日更为妥当。

梨花又介绍赵二壮,“这是我堂叔,往后会是这儿的小村长。”

赵二壮不好意思的挠头,想到有生之年他竟比赵广昌还出息,不自在的说,“这两年没有税收,大家好好种地囤粮,争取往后再也不饿肚子。”

虽然跟梨花签了卖身契,但梨花不是黑心地主,断不会往死里抽成而不给她们留活路。

人牙子颔首,“这是自然。”

梨花不像官府交税,种出来的粮就能够他们填饱肚子,人牙子说,“我寻思着吃完饭再挖会儿地,赶在明年开春前好好沃肥...”

他不会种地,但懂的道理极多。

“益州的山地不够肥,常常种一年就要休耕一年,可洛阳的富豪乡绅说沃肥沃得好的话,第二年并非不能种。”

多年以来,百姓们已经习惯这种耕种模式了,乍然听到这话,少不得竖起耳朵,“怎么沃肥?”

“烧过的灰往地里倒,腐烂的树叶往里倒...”人牙子没有卖弄学识的意思,神色很是认真,“洛阳那边就是这么种的。”

“会不会是假的?”

休耕一年,第二年的粮食收成不会差,连续耕种的话,产量骤减怎么办?

“那就不知道了。”

村里的地明年是不打算休耕的,梨花记下人牙子的说法,与其他人道,“咱试试就知道了,若不影响产量,几年后,人人都丰衣足食了。”

那样的日子太美好了,庞大娘说,“我不忙的时候就去树下铲土倒地里。”

灶台的活交给年纪大的在管,她们齐齐附和庞大娘的话。

众人心里满

是对未来的憧憬,吃过饭,顶着月色又干了一会儿活才睡了。

人多力大,东高村共十四户,同时和泥垒墙,五天就剩房梁和屋顶了,庞大娘跑进自家屋子转了转,高兴得合不拢嘴,“小娘子,什么时候上梁啊?”

“泥墙晾个几天就行了。”

除了赵青山和赵二壮,汉子们明天就回去了,他们教了大家怎么铺屋顶,等上梁后半天就忙完了。

于是,接下来几天,大家到处割茅草。

和泥时加了茅草杆,铺屋顶也需要,庞大娘怕自己的屋顶薄了漏雨,借了梨花的手推车,天不亮就去北边割茅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