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第3/4页)

大堂里还有其他客人,梨花没有还价,痛快的付了钱,随口打听了句人牙子的去处。

掌柜抬头,朝钦郡城的方向瞥了眼。

人牙子人脉广,到哪儿都能活得不错,到王都后,他仍然做着老本行,只是王都的人挑剔,他的生意不好做,掌柜问梨花,“小娘子想买人?”

“这两年天灾不断,庄子上不缺人了。”

李解推着车来的,梨花和掌柜说话时,李解就搬竹篱笆,掌柜的打量李解一眼,突然拉着梨花走到角落,“小娘子家里的收成怎么样?”

“地龙翻身,损失惨重。”

掌柜叹气,“我盼着小娘子有粮卖我些呢,粮食涨价,王都那边的百姓都快饿死了。”

“王都都没粮了?”

她觉得不太可能。

王都住的都是权贵人家,不可能没有粮,就说戎州干旱的前一年,东边就来了商人大肆采购粮食。

赵家虽是地主,却没有洞悉乱象的眼,所以把粮食全卖了。

权贵人家不同,他们在朝为官,知晓朝廷风向,囤的粮只会多不会少。

所以王都再穷,穷的不过是百姓罢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以前她不懂,现在却有些懂了。

“王都有粮,可粮价高,百姓哪儿买得起?”

“官府不管?”

“王都并没想象的太平,官府有心,耐不住商人逐利啊。”掌柜见梨花不了解王都的局势,心里纳闷,“小娘子怎么没去王都?”

“那儿全是达官贵人,哪有益州自在?”

“是啊。”掌柜附和,“王都住的都是

皇亲国戚,哪有咱的容身之处,益州虽然比不得过去,但比王都自在多了。”

梨花不曾去过钦郡城,京都撤军后,好多百姓都往钦郡城去了,去那儿过得怎么样却是不知。

她问掌柜,“你从王都过来的?”

“是啊,本想在那儿做个小本买卖,但街上天天都有官兵巡逻查身份,走哪儿都得带着户籍牌,一旦没带,通通视做叛军抓走,我受够了,这才回了益州。”掌柜想找个人聊聊,奈何邻里换了批人,陌生得紧。

虽然跟梨花只打过一次交道,但心里却亲切得很。

“小娘子家住哪儿?”

“衙门后边的街上。”

那条街现在住的基本都是军营里的人,看来小娘子还真是有靠山的,掌柜心思转了转,“小娘子的庄子哪天要是缺人了,可否让我去做个伙计?”

背靠大树好乘凉,去了趟王都后,掌柜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到时再说吧,庄子收成不好,保不齐我们也要去王都呢。”

“王都的人说明年风调雨顺,小娘子家有良田,明年定有个好收成。”

“借你吉言了。”

待李解把竹篱笆搬上车,梨花也准备告辞离去,走了两步,掌柜又追了上来,“小娘子买回去的鸡鸭可养活了?可能的话,能否卖我两只?”

这个好办,梨花点头,“下次我给掌柜送来。”

掌柜也就问问,不料真的有,顿时喜不自胜,“好吶,小娘子大抵什么时候来?”

“年底吧。”

虽然还有三个多月,但只要买得到就行,掌柜恭送梨花出门。

对于梨花卖鸡鸭之事,李解不曾提出异议,只提醒梨花,“这些人摸爬滚打多年,三娘子小心被他们盯上。”

“我知道的,我卖他鸡鸭不过想多打听点王都的事,铁牛叔他们在安福镇,不了解这边的事儿,王都一旦推行新政,我怕威胁到他们。”

官府行事霸道,就像益州官府征收百姓的田地,态度强势,跟人不容百姓反抗。

万一再来一回,赵铁牛他们送的菘菜就白种了。

思及此,她道,“看来得找个人专门打探城里的消息才行。”

“三娘子不是答应芳姨了?”

“她和人牙子有旧情,单是她不行,还得找个咱自己的人。”

这个人不能是男子,李解思量了会儿,“古阿婶怎么样?她年纪比芳姨大,站在人群里不惹眼。”

“行。”

回到宅子,她们先将竹篱笆围了,然后锄头。

隔壁士兵们看她们熬夜干活,进屋睡觉时,没有熄灭院里的灯笼。

一晚上,两人也就挖了一小片地,翌日睡了半天,下午接着锄地。

屋前屋后约有半分地,梨花手心全是水泡,她也不吭声,等晚上回屋了悄悄拿竹尖戳。

李解在地上打的地铺,倒床就睡了,没注意到她的异常。

第二天,看她握锄头的手有点僵,才知道她的手受伤了。

“三娘子,我来吧。”

“没事,等两天就好了,记得叔伯们刚开始开荒也会起水泡,慢慢的就好了。”梨花不娇气,“我自己能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