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第3/4页)

赵文茵缩了缩脖子。

邵氏担心她做不好,“你堂姐是个明事理的人,你带着两个孩子,干不了重活,让她给你个轻松的活。”

赵文茵也是这么想的,“好。”

赵娥为人公允,看赵文茵背着堂弟,便安排她去田间扯草。

稻田里有水,草长得比较快,基本隔几天赵娥她们就会除一次草。

赵文茵喜滋滋去了,然而不到半天,她就崩溃大哭,堂弟太小了,在背篓里撒尿,把她的衣服弄湿了,另外,还有股尿臭味,她撂担子不干。

赵娥不给她面子,“不干也行,待会我就告诉堂奶奶...”

赵文茵哭了会儿,一边忍受着臭味,一边继续干活,好不可怜。

当然,这些梨花是不知道的。

经过栗子林,她跟泥鳅他们介绍益州兵和村民,问他们去不去。

几人的屋子已经建完了,草篷里也囤了柴,梨花一问,他们毫不犹豫的点头,“我们熟悉西陵县的地形,三娘如果在城里有事情要办可以让我们去。”

于是,队伍又多了几个人。

这次领路的是李解,以为半个月的路程,不到十天就到了。

上次来,难民们开荒已开到了山的背面,这么久过去,仍是这个范围,梨花偷偷爬到山上张望,荒野田间,全是忙碌的身影,没在开荒,而是在除草。

她戴着枯草编的草帽,趴在树干后,观察一会儿问李解,“你看稻穗能收了吗?”

她们的人住在身后几米处。

担心牛家村的人察觉,不敢生火,也不敢弄出响动。

所有人都抱着锄头打瞌睡,一副累极的模样。

李解眺向远处,“颜色开始黄了,还应该还要几天,算日子,这儿的稻谷应该成熟得早一些,三娘要进村吗?”

梨花也在纠结。

她和那人约好的是两个月后,现在提前了,那人肯定不会察觉,而且也不知村里怎么样了。

石进也想要稻谷和人,她走之后,他肯定会有所行动,以石进的性格,失败被抓肯定会把她的底细说出来,她进村的话,岂不成了瓮中之鳖?

梨花往牛家村背后的山看去。

那座山不高,周围没有山与之连接,她们想从后山绕到牛家村也不行。

她看向晚霞渐染的天,“再等两天,两天后我去村里瞧瞧什么情况。”

李解说,“我陪你。”

牛家村的村口有大批管事看守,不仅这样,村口的火炉一直燃着火,哪怕是晚上,只要她们露面就会被村口的人看到,更别说村长家的位置高,看得就更清楚了。

想进村,还得’光明正大‘的进,梨花道,“让铁牛叔和刘二叔陪我就好。”

晚霞渐渐褪去,赵铁牛扯了两筐牛草回来,压着声儿喊,“三娘,吃晚饭了不?”

这趟出来,除了马,另外还赶了三辆牛车,赵铁牛拦了喂牛的活儿,每天都会扯两筐牛草回来备着。

看梨花趴着不动,他小心翼翼的爬上去,“村里情况怎么样?”

“不知道。”梨花说,“难民们都在除草,没有翻山的打算。”

“要不等天黑了摸下去看看能否遇到熟人?”赵铁牛探头瞟了眼田野,“下工地鼓声响起后,难民们有些回村,有些累坏了的会在地上坐一会儿,运气好的话,咱们抓两个难民来问问不就行了?”

梨花侧目,“你怎么知道?”

“上次来发现的啊,有些难民走到村口了,有些难民还在地里,除了累着了不想走还有什么原因?”赵铁牛常年在田里劳作,太懂累得不想动的滋味了,不过梨花是不懂的。

梨花瞟一眼李解,后者若有所思,“傍晚我瞧瞧...”

太阳落山后,天色灰白了鼓声才响起,赵铁牛骂人,“荆州人越来越坏了,天不亮就干活,天黑才收工,谁受得了啊?”

益州兵们在斜后方几米搭了个草篷,听赵铁牛抱怨,跟着附和,“是啊,在益州,官府也不曾这般严酷过,说到底,还是戎州难民太多了。”

难民一多,荆州就不当回事了。

如果在益州,官府看到这么多人,估计笑得合不拢嘴呢。

益州人口流失严重,好些村镇都没人住,官府想方设法引百姓去呢,哪儿舍得奴役他们?

赵铁牛对益州没什么好印象,去年,要不是益州不肯给戎州人活路,不会死那么多人,谷里就有被益州兵欺压过的百姓,益州兵刚进谷里那几天,好多人晚上做噩梦。

赵铁牛反驳,“难民多是我们的错吗?要不是朝廷抛弃我们,我们何至于被岭南杀得措手不及,我们跑得快都染上了瘟疫,那些跑得慢的不知道死得多惨呢,先是天灾病症,然后是残忍的屠杀,好不容易跑到益州,还得遭酷刑遭驱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