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第2/4页)

“益州城刨出来的。”李解极少看她情绪这般外露,跟着弯了弯眉,“想着日后有用钱的地儿,就挑了些大的背回来。”

银子家家都有,没什么好稀罕的,所以他就没要。

梨花掂了掂金子的分量,笑得跟朵花儿似的,“戎州和益州受天灾摧残,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在荆州就不同了,荆州应有尽有,只要你有钱,什么都买得到...”

她和李解说了花一百两买药材书籍的事儿,惋惜溢于言表,“在医馆那会,铁牛叔唠叨我被骗了,回来后我仔细翻了翻,虽然有些字不太认识,但照书里画的找到了药材呢...”

书被赵广安拿走了。

他外出打猎,走过的地儿多,找药材更方便。

“堂伯知道后,叫我下次买本农事类的书籍回来呢。”梨花说,“曾爷爷想要桥梁房屋类的书,四爷爷想要橓铆结构的书,他们把钱都给我了...”

李解点头,“多读书是好事。”

和她定娃娃亲的那家人不就读的书多先逃了吗?

“三娘子可还想认字?”

“想啊,这次去西陵县,好些字都不认识,问二伯,二伯那长吁短叹的表情让我好不自在...”

李解好笑,“那我明天教你。”

“从官府告示常用的字开始教。”梨花提议。

李解应下,“可要把这些搬到老太太屋里去?”

金子的事只有益州兵知道,村里他谁都没有说。

钱财乱人心,他害怕梨花不在大家伙因分钱不均撕破脸,就先瞒着的。

问梨花,“要分给村民们吗?”

“不分了。”

年前把东西分出去是为了让村民们和她们站在一条船上,现在不分,是要拿这些钱办事。

如果把钱都分了,日后采买就得让村民们出钱,次数多了,肯定会遭来不满,因此以后的钱财都不用分了,用不完就留着将来拉拢人。

有钱能使鬼推磨,更古不变的道理。

她让李解找背篓,“趁我二伯他们没回来,先搬到老太太屋里去。”

不过她给李解留了几块大金子。

李解失笑,“三娘子不必给我留,我缺什么会想办法的。”

梨花想了想,“成,你用钱和我说。”

认识梨花这么久,没来见过她这么开心,不由得问,“三娘子去荆州买什么了?”

“猪油,饴糖,雨伞,火折子...”梨花说,“还买了鸡鸭鹅羊肉,路上碰到打劫的给吃了...”

李解怀疑她的话,“打劫的?人贩子?”

荆州的人贩子甚是猖獗。

“嗯,我买了几个难民遭他们盯上了。”说到难民,梨花想起正事,“对了,我将难民安置在去荆州的栗子林里,回来后派了几个人过去帮他们起屋子,过两天你和我去瞧瞧...”

“好。”

李解归家,李莹很是高兴,一进院就追着李解说村里的趣事,李解耐心听着,时不时附和两句,惹得李莹哈哈大笑,便是宁儿看得话都多了起来。

于是,整个院子,就赵文茵显得孤零零的。

老太太端着全家人的晚饭回来,看她板着个脸就把她骂了一顿,“整天甩着脸色给谁看呢,实在不想过就滚,真当我乐意当个泼妇天天骂人呢...”

赵文茵垂下头,大气也不敢出。

两天前,村里收桃,每家每户都分了两个,老太太一口下去,绷掉了两颗牙,到现在都没找着地撒气呢。

她默默走向角落,尽量不让老太太看到她。

老太太会不知道她的心思?冷笑,“都撞墙的人还怕挨骂?”

要不是梨花要留她,老太太早把她撵了。

“三娘,往后她再要撞墙,让她撞死算了。”老太太说话漏风,吐字也不如以前清晰,意识到这点后,火气越来越大,不止赵文茵,灶房的好几个人都挨了她的骂。

老吴氏离开灶房后,灶房就由她和老秦氏管着,再就是五个有孕的媳妇。

有孕是大喜事,她和老秦氏乐得多做些,但时间长了,总觉得力不从心,偏偏又不好发作,于是遇到点不顺心的事儿就想骂人。

她把盆端进屋,瞥了眼屋里的人。

元氏不在,糟心事少了一大半,之所以还有一小半,就是老三媳妇邵氏了。

自打元氏进门,邵氏就对元氏言听计从,逃荒出来,邵氏也像个忠心耿耿的仆人围着元氏转悠。

现在元氏走了,邵氏像天塌了似的,动不动就哭。

老太太不知道她在哭什么,也懒得问,直到梨花和文茵回来,做娘的不关心亲生女儿,而是抱着文茵痛哭,这让老太太十分不满。

这不,她凶了赵文茵两句,邵氏就心疼上了,一个劲的掉眼泪。

老太太嫌晦气,“三娘,端着碗去我屋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