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第3/5页)
管事们端着碗,坐在屋檐下骂骂咧咧。
原是雨水冲垮了田埂,堵住了疏水口,导致田里水位上涨,没过了秧苗。
再就是丢了四只鸭子。
养鸭的管事怕上头追究,天边刚泛白就去找了,没找到。
“罢了,里正要是差人来问,就说难民偷了。”另一个管事给他出主意。
他脸上并无喜色,“里正不相信怎么办?”
“咋不信?难民偷了鸭,村长发现后将其打死了...”
前一刻还苦着脸的管事立刻神采勃发,“我和村长说说。”
这种事,必须村长点头才行。
他搁下碗,喜滋滋的走了,给他出主意的管事喊,“我帮了你,日后有好处别忘了我啊。”
“放心吧...”
这么大张旗鼓的把罪推给难民,不怕遭报应吗?
赵铁牛嫌他们恶毒,不让梨花往人堆里去,“三娘,你回屋,我盛了粥给你送到屋里去。”
“没事,吃完饭咱还有事要办呢。”
不得不说,荆州的米确实香,梨花昨晚吃了两竹筒粥还意犹未尽,要不是怕吃多了肚子不舒服,她还能再吃两竹筒。
不知是不是出来得晚了,梨花没有看到石家人。
赵广昌肯定会把昨晚的事儿告诉石进,不知道石进能否沉住气,沉不住,肯定会来找她,到时她该怎么套出他的真实目
的?
去小镇的路上,梨花一直在想这件事。
石进心思缜密,怂恿难民造反后肯定还有后招,就像他坑骗山里人下山一样。
想得正入神,忽听赵铁牛感叹,“三娘,这荆州的雨景和咱山里不一样呢。”
他弯腰,将背上的梨花掂了掂,偏头看向路边田野,“山里的雾轻盈洁白,荆州的雾泛青,看着阴森森的。”
梨花顺着他的目光望去。
雨落入秧田,像有鱼儿在里面蹦,搅得水浑浊不已。
她们已经走了差不多五里,这些稻田,在另一个难民村的地界上。
难民,稻田,地界,她好像知道石进的打算了,搂了搂赵铁牛脖子,轻快问道,“铁牛叔,你要是难民,你会怎么做?”
“还能怎么做?想方设法的逃呗,那么多山,不信荆州人会一寸一寸的搜。”
赵铁牛想不明白,待在村里做苦力也已经很惨了,忍受管事和村长的迫害也不跑,难民们到底咋想的啊?
“三娘,你说他们为什么不跑呀?”
梨花回想起闪电下那些触目惊心的脸,心下感慨,“或许还是想活着吧。”
老百姓大多淳朴,吃过颠沛流离的苦,安定下来后就不想再跑了。
村长杀人如麻也好,管事凶残暴虐也罢,他们侥幸的想,熬过去就能活了。
再就是逃出去处境就会好吗?战事频发,到哪儿不是个死呢?比起面前的痛苦,人们更畏惧未知的灾难。
赵铁牛不懂,“想活就进山啊……”
“山里哪有那么好?她们能在山里安家,是开荒建屋的锄头刀具,普通人进山,砍柴起火都费劲。”
说到起火,梨花想到得买火折子了。
去年逃荒,她怕遇险,随时都揣着火折子,加上阿耶身上的,一个月至少消耗两根火折子。
后来怕族里没有火种,赵大壮的火折子也是她提供的,开春后,老太太给族里人煮饭,火折子也是在她这儿拿的。
上等的火折子能保留一个月的火种,次等的只能保留半个月火种。
她的棺材,消耗最多的就是火折子。
再就是盐,粮种,有可能的话,去铁器铺问问有没有专门挖树根的铁器,买回去开荒能轻松点,还有治水泡血泡的药膏……
进镇子前,梨花在脑子里数了遍要买的东西,谁知等她们去里正住处登记后上街一瞧,铺子全关门了。
敲门打听,说是逢集那日才开门做生意。
赵铁牛问,“去县城吗?”
西陵县离小镇四十里,这么大的雨,走到县里都晚上了,那不得在城里住一宿?
梨花看了眼滴雨的屋檐,纠结片刻道,“去县里。”
过所给里正时,里正诧异却没多问。
犹记得天下未乱时,去官府登记,衙门里的人会在过所上盖章,以示没有乱跑。
而里正并没这么做,就只在归还过所时问了句,“牛家村的人没冒犯你吧?”
梨花学说书先生讲的富家小姐,眉一扬,鼻孔朝天道,“他们不敢。”
里正低头笑了笑,笑容很是和蔼。
戎州没闹饥荒前,梨花曾在很多人脸上看到过这种笑,可惜现在看不到了。
看不到笑,也看不到笑的人。
不想回忆以前的事儿,梨花爬上赵铁牛的背,主动找话题聊,“铁牛叔,到县里后,你可有什么想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