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第2/4页)
老秦氏羡慕,“三娘要是我家孙女多好。”
“就你家那几个歪脖子树,想生出三娘这样的闺女怕是得等下辈子。”老吴氏又刻薄起来。
老秦氏不见气,反倒颇为认同,“可不就是?我家所有的孙女加起来都赶不上三娘一根手指头。”
想想自家,老吴氏郁闷,整个族里恐怕都找不出梨花这么聪明的姑娘了,她推睡着的老太太,“广安都带三娘听了些啥书啊?”
老太太累得撑不开眼,“我哪儿知道?”
虽然父女两回家后会给她讲书里的故事,但太多了,根本记不住,老太太高傲道,“就是知道也不告诉你。”
甭以为她不知道,妯娌想让孙女顶替三娘的位置,要不是侄孙女太笨,族里就没梨花的位置了,所以老太太才不给对方追上梨花的机会呢。
老吴氏何尝不懂她的心思,撇撇嘴,跟老秦氏聊其他去了。
煮熟的牛肉切成片,用碗装着给赵大壮他们送去,赵广安也在挖石梯,只是他力气小,动作比其他人慢,但都是夸他的,赵广安被夸得飘飘然,远远看到梨花,吆喝道,“三娘,顶多七八天就能把石梯挖出来。”
这话是赵大壮说的,赵广安急于表现,因此先说了。
“不着急,慢慢来,别累着了。”梨花跑起来,经过守夜的人身边,笑着颔首算打招呼,“阿耶,我给你们端了骨头汤,喝了休息会儿再干。”
“好吶。”赵广安锄头往肩上一甩,双腿夹着绳子滑下来。
其他人好笑,论收工,赵广安永远是最积极的,赵大壮看了眼身后的牛,和梨花道,“待会抱些草上来喂牛。”
这几头牛都有些擦伤,不过涂了药,应该能好,梨花放下盛汤的桶,“我这就去。”
牛肉汤的味道浓郁,牛肉更是香醇,赵广安搓搓手,拿了一片塞嘴里,“好吃。”
牛肉没有腥味,
越嚼越香,平日爱吃酒的人喜欢不已,“要是有酒就好了。”
粮铺有酒,当时带不出城,全落下了,现在想想实在过于浪费,带不走喝了也好啊,赵广安又吃了一片,然后舀桶里的骨头汤,“喝汤喝汤,喝了汤接着干。”
他动作快,咕噜咕噜一竹筒汤就喝完了,其他人急了,“给我们留点啊。”
“多着呢。”
牛肉只有挖石梯的人有,其他人吃的是骨头上的肉,没干活的孩子们则只有汤喝,怕大家心里不平衡,梨花特意解释了番,“接下来要砍树,要建屋,叔伯们不能累坏了...”
妇人们表示体谅,“三娘不用多说,我们都懂的。”
平日农忙买两斤肉回来也是汉子吃得多。
没办法,苦力活都是汉子在做,他们倒下了,所有的活都得落到她们身上,比起干做重活,她们宁肯吃得差一点。
说实话,她们吃得也不差,骨头没有剔干净,肉多得很,而且汤里还要肥肉渣,还煮了野菜,敞开肚子吃,跟过年似的,众人满足不已,菊花婶说,“还有好几根骨头,明天继续炖吗?”
“炖。”伙食好了,大家才有力气干活,梨花说,“炖了牛头骨就炖牛腿。”
菊花婶高兴,“那明天再挖些野菜回来。”
族里人都没吃过牛肉,刘二和赵广安杀牛时,腥味比猪肉重得多,谁知煮出来没有半点腥味,老人孩子喜欢得不得了,盛汤时,老方氏和夏母徘徊了好久,就想要点汤喝。
想到此,菊花婶问梨花,“可要给那几家送一点?”
牛肉弄出来后,元家想用粮食换些肉给孙子补身子,那时梨花不在,赵铁牛死活不答应,后来梨花回来,大家急着进谷,就把这事落下了。
梨花说,“送几碗汤吧,熬过的骨头也可以送给他们。”
她给牛冲他们的骨头是新鲜的,但那几家不配,菊花婶点头,“成,那我这就去。”
汤不是按人头送的,而是一家一大碗,老方氏得了汤立刻给儿子送去,元氏娘则给了孙子,夏父受了伤,汤给他喝了,都知梨花不好惹,没人敢嫌汤少,反而都来感谢梨花。
梨花脸上并没什么情绪,元氏娘试探,“三娘,咱们今后不出去的话,牛是不是能杀了呀?”
山谷没有田地之分,牛的用处不大,杀了的话能给家人补身子。
梨花说,“等外面太平了还是要出去的。”
住山里是无奈之举,终有一日要出去的,而且合寙族占领戎州后,保不齐想北上占领益州,到时这儿肯定不安全。
元氏娘问,“外面啥时能太平?”
“不知道。”
外面太平不过是个说辞,要益州官兵允许她们通过才能出去,梨花不想和元氏说这些,找借口走开,元氏娘套不出话,又去找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