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第2/2页)
梨花摇头,“婶子没说。”
“她说大伯挣了多少?”
“五百两。”
五百两,刚好是他这几年攒的数,隔壁怕不是在他屋里放了只眼睛,否则怎么可能知道这么私密的事儿?毕竟,连长子都不清楚他有多少钱。
“老大,你行啊,五百两,你爹辛苦几十年都没你几年挣得多!”搁前两月知道这事,老太太恐怕会吓得寝食难安,担心被衙门的人抓去砍头,如今不会了,衙门连杀人都不管,又怎么会贩卖私盐这事?
所以,她才有心情讽刺儿子。
赵广昌做错了事,不敢反驳,一会儿后,乖乖的把银票拿来。
老太太接银票时,一股子脚臭味挥之不去,她捏捏鼻子,“你搁鞋里的啊这么臭?”
“嗯。”
“......”老太太松手,任由银票落在车板上,摆手道,“你先回去,让我静静。”
银票好是好,耐不住没地用,而且还这么臭,老太太找扇子扇了扇,试图扇走那股味道,“也不知你大伯几日没洗脚了,这银票会不会被汗水浸湿不能用了吧?”
赵广昌为人心细,银票是大钱庄全国通用的银票,梨花展开看了看,“能用。”
“奎星县的钱庄连招牌都不剩了,去哪儿兑啊?”
“京城。”
“......”老太太没有老糊涂,银子兑换成银票必须自己去钱庄办理,这五张银票若是要去京城的钱庄才能兑换,岂不说赵广昌去过京城?
梨花给她指银票左下角的印章,“这个印章京城的钱庄有。”
“你怎么知道?”
“王家人也有这样的银票。”
王大郎考上秀才后,王家改换了门楣,有银票不足为奇,老太太问,“戎州能兑吗?”
“进城找钱庄问问就知道了。”
奎星县有河,每到一个岔口,就有难民朝不同的方向走去,但梨花听得最多的不是水的问题,而是山里的草被蝗虫吃完了,饿死了许多人。
有难民朝小路去,有难民从小路来。
晌午时,几个牵着孩子的大人过来,以为乞食的,赵大壮拿着刀迎了过去,待看清他们的面容后,回头喊老太太,“三婶,二娘舅舅他们来了。”
老太太编草棚呢,树叶被啃食光了,无法遮阳,恰好族里砍了些竹子回来编草棚,她琢磨着也编一个,这样休息时能盖在头顶。
猝然听到’二娘舅舅‘四个字没反应过来,“谁?”
“元兄弟他们。”
元氏娘家在奎星县西南边,如何会在这儿碰到?
她寻思着会不会认错了人,想让元氏去看看,等她找元氏时,元氏已经带着儿女跑过去了。
家人相逢,少不得痛哭流涕,见元氏抹泪,她抵孙女胳膊,“你大伯母娘家人怎么来了?”
梨花看了眼,“我去瞧瞧。”
赵广昌也过去了,先问候元氏爹娘,询问他们的近况,然后简单说明族里的现状,元家人不像明夏几家张口闭口就是自家的难处,而是道,“荒年都是这样的,我们还有点粮食,虽然不多,你们需要的话可以送你们一些。”
元氏娘是个长相和蔼的人,瞧着比老太太年轻许多。
“花云奶过世时留了些银钱,村里庄稼晒死那会我就全买成了粮...”元氏娘语气不慌不忙,也就有底气的人才这般,说话时,她还给赵大壮指了下自家的行李。
两辆板车,一辆堆放着木桶,一辆是箩筐背篓。
木桶装水,箩筐背篓装粮,赵大壮略微松了口气。
说实话,他还真怕元家开口就哭说活不下去了,族里的粮食都是三婶家的,三婶做主要给元家,他这个做侄子的不好说什么。
他拍赵广昌的肩,“叔婶他们刚到,去树下说吧。”
赵广昌点头,问元氏爹娘,“你们吃过饭了吗?”
元氏娘握着女儿的手仍在哭,闻言,哭着道,“吃过了,本来想去前边休息的,恍惚看到刘二了就过来瞧瞧,没想到真是你们。”
原来元家是凑巧碰到的,赵大壮更放心了。
梨花却打量着那两辆车,“堂伯,元婆婆她们累了,你找人把她们的车挪到这边来吧。”
元氏娘表情滞了下,随即道,“不麻烦,大郎,你去吧。”
元氏上头有两个兄长,是双生子,五官有七分相近,两人松开孩子的手,转身走了,梨花偷偷扯赵大壮衣服,赵大壮没反应过来,不知从哪儿蹿出来的赵铁牛迅速跟上,“元兄弟,我来帮你们。”
赵铁牛一走,梨花也回去了,不多时,他把元家的车子跟赵家挨在一起,然后朝梨花招手。
梨花不动声色的过去。
“车板不轻,我推车时,听到里边水在晃,元家估计不是来打秋风的。”赵铁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