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张良:六国士人,才是最拥护科举取士者(第3/4页)

张良身体本就纤弱,今日一天未得休息,眼下又情绪不稳,已经脚步虚浮,无力向前。

顺势在台阶上坐下。

韩成见此,脱下自己的外裳,叠成方块递给张良:“石阶冰凉,谨防寒凉入体。”

张良接过,垫在台阶上。

为韩成此举的礼贤下士,又思及前途惨淡,不由脸色愈差。

重新坐下,张良泄出一口气,道:“有此科举取士之国策,大秦安矣。”

韩成闻言大惊:“卿何出此言?大秦贵族、上卿和功勋们,岂会无动于衷?”

张良哀笑摇头,否定道:“大秦并非如六国一般,贵族世袭罔替。卫鞅入秦,图强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自此军功封爵。”

“否则为何卫鞅最终会落得身死且车裂以徇?只为平息秦国

世袭贵族的仇恨罢了。但卫鞅人虽死,变法举措却不曾停。”

“大秦如今实行的二十等爵制,爵位确实可继承,却也非世袭。

且仅是列侯和伦侯,可完全继承爵位,卿级爵(左庶长至大庶长)往下,皆是降级继承。

大庶长继承,更是降九级继承,其后依次递减,直到左庶长往后方才稳定为降两级继承。”

“列侯、伦侯食邑,其余诸爵食俸禄如官吏。而大秦列侯、伦侯,方才几何?”

“而今大秦一统天下,此后战功必然愈难获得。军功爵制下的百姓,诸爵后裔,又何处进身、何处封爵?”

韩成虽非大贤,却也非蠢人,话说到此处,他也恍然大悟。

“因此,大秦贵族、上卿和功勋们,并不抵制科举取士。

反而这些人,是支持科举取士的!因为当大秦再无战事时,其后裔还将有新的晋身之道!”

“正是如此。”张良颔首,赞同韩成的结论。

又道:“至于说,科举取士的国策施行,担忧百姓挤占机遇?”

韩成又不懂了:“难道不会?百姓跻身朝堂,现在这些上卿功勋们,难道不会因而被挤占了权位?”

韩成到底是韩国王族,不知底层世情。

张良则要通透多了:“眼下世道,只说书籍不传外家,百姓手中便无书籍。既无书籍,如何识字读书?”

“孔仲尼因材施教,不拘出身,自此私学兴盛,却也只有七十二贤,私学若干。然之于天下愚民千万呢?杯水车薪而已。”

“就算天下百姓自今日为始,开智识字,然没有十年之久,根本无法参加科举。于上卿、士大夫之家,能有什么妨碍?”

韩成明悟:“就好比虫蚁与猛兽,虫蚁即便被允许进食大餐,放任长大,也无法与猛兽角力!”

“确如此理。”张良为韩成的聪慧而心痛。

大秦安定在望,他们复国机会渺茫了。

“十年、四届科举,大秦最紧要的位置,早就已经被现有的士人们占据,何惧后来者百姓挤占权位?”

“现在科举选士,本就是从贵族、卿大夫、士人等权贵中去选。”

虽然残酷,但事实如此,

天下仍旧是少数权贵的天下。

韩成明白了:“归根究底,肉终究是烂在自家锅里的,百姓想要分一杯羹,还任重道远。”

最多再有如萧何、刘季、曹参一类,识字的下吏——然而他们能识字读书,本就非普通百姓了。

二人不甚清楚的是:之所以科举取士,旨在于填补大秦基层官吏空缺,并且给百姓画上一个饼。

事实上,确实会有如萧何一类吃到饼者。可若真是贤才,让他吃到又如何?

世上的大贤才,终究稀少。

张良又道:“大秦的这些上卿们,有几个是秦国本地人?”

“远的张仪、范雎、卫鞅等不说,眼下的李斯原是楚国人,蒙骜、蒙武、蒙恬和蒙毅的蒙家原也是齐国人。”

“秦国,没有根深蒂固的累世之家。”尤其是在始皇帝的霸道威压之下,更不会有。

张良想到什么,脸色更添灰败。

终究还是说了出来:“反而是六国遗民…不,六国士人,才是最拥护科举取士者。”

韩成不解:“六国与秦有灭国宿仇,六国士人怎会拥护秦策?”

张良凄然一笑:“怎会?对士人们来说,只有机遇有无之别,并无国界里外之分。否则,也就没有张仪、范雎等贤才西进秦国了。”

“对六国的士人来说,六国亡后,他们便成了普通黔首,需要亲自耕织艰难求生,再不能享受特权和安逸生活。这才是他们最不能忍受的。”

“而一旦能够科举取士,六国士人们又有了通往权贵的道路,又有望过人上人的生活。”

“他们会再仇恨秦国吗?”

“就似楚人李斯,他可会为楚灭而怨恨秦国?”

廷尉李斯对始皇帝的忠心,人尽皆知,甚至他就是六国灭亡的推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