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张良:六国士人,才是最拥护科举取士者(第2/4页)

吾是担心兴兵戈之害,为祸深远。

刘季可不是谦谦君子,当即打断:“今日朝议之事乃是率军守上郡节制匈奴,淳于博士赞同就是,闲话休提。”

根本就不让淳于越把话说完整的。

话音未落,刘季就已向上首揖礼。

直起身时,就又开口道:“博士刘季,代博士淳于越及博士部百家博士附议,率军守上郡乃仁义爱民之举,宜当速行。”

周邈:棒!!

#刘季之前太大声对不起你是好样的棒!#

淳于越气结,胸膛起伏、大喘粗气!

刘季厚颜无耻粗鄙村夫!凭什么代替他淳于越附议!

凭什么代表博士部附议!

嬴政看着殿中的刘季——取秦而代之的汉高祖。

余光再扫向下首的周邈——正兴奋地在袖口向刘季竖大拇指!

“……”

怀着旁人无法明白的心情,始皇帝嬴政沉稳开口:

“博士刘季议是。匈奴居无定处,来去劫掠,不可围攻。唯有以守代攻,先率军节制北境,再图反击。”

淳于越闻听‘再图反击’之言,直心道:

果然!始皇帝终究不是尧舜之君,霸道暴虐、兴兵掠地,方是其本性!

然而殿中已经没有他淳于越反驳的余地。

廷尉李斯附议:“北却匈奴,为仁善爱民之举,亦是大秦久安之长远大计。臣李斯附议。”

通武侯王贲及武城候

王离,作为大将王翦之子与孙,代表了大秦的功勋武将。

兴兵节制匈奴之事,应该有所表态:“臣王贲附议!”“臣王离附议!”

蒙恬作为旨令指任之人,也出列领命:“臣蒙恬领旨!必却匈奴于北境之外,护黔首于大秦之内!”

周邈心里默背: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正遇此时蒙恬也看向右下首的仙使——

蒙恬:仙使预言,蒙恬必竭力达成!

周邈(歪头挑眉):???

蒙恬唰地转头。

周邈莫名:蒙内史开小差被发现,害羞了?

……

第二件事议毕,就该轮到第三桩了——大兴科举于天下。

大秦权力顶层的那几人,早在周邈于章台宫,大谈大秦基层统治瓦解那一日,就已知晓此事。

且左丞相隗状当时就已领旨,并开始筹备。

科举取士,此事在大秦上卿们之间,早已不是秘密。

先前都不曾反对,值此朝议之时,他们又不是淳于越,不会在这个当口讨嫌。

左丞相隗状是统筹实施之人,右丞相王绾就站出来道:

“分科取才举士,以擢野之遗才,于是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终得共治天下,正所谓圣明之世也!”

“科举取士,圣明仁政也,臣附议。”

“臣附议!”殿中众口一声道。

嬴政随即道:“右丞相议是。自今年始,分明法、明算、明字和进士四科取才举士,应试又分县试、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

“各科应试范畴,有上卿、博士及各大家编写参考书目各三册,将于十月内分发各郡县。”

“下一个岁首十月,便是第一届科举的殿试之月。”

“此届为特例,往后逢三年一届科举。”

科举取士一旦议定,朝议也至此结束。

今日大朝贺的流程也就结束了。

接下来,嬴政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①,祭祀神灵先祖。

十月是立冬之月,此后天气逐渐寒冷。

嬴政在礼毕返回时,又去了咸阳城中选定的,几户有儿郎为国捐躯的家

中。

为其妻儿父母送上厚衣裳,以御即将到来的寒冬,也是彰显大秦对伤亡战士的抚恤之意。

远在各军中,也遵旨各有抚恤。

周邈作为吉祥物也随驾而行,目睹始皇陛下‘送寒衣’全过程。

大约也是见证了寒衣节的诞生。

而后嬴政及三公九卿返回章台宫,下令天下大酺②。

并与文武百官、六国后裔及遗民、月氏王子等,于章台宫大宴饮。

等到大宴饮散席时,岁首新年第一天也就结束了。

周邈拖着疲惫身体,回到六英宫后倒头就睡!

……

而随着大酺结束,朝议三件大事,也以咸阳为起始传向各郡县,昭告于天下!

张良和韩成一行,也回到了在咸阳的宅子。

甫一进门,再无闲杂人等,张良脸色当即大变!

始皇帝新封的横阳侯韩成,见张良脸色难看,不由询问:“卿何以大惊失色?”

形貌昳丽的张良,此时脸上已是血色尽失:“因听闻了朝议三事。”

韩成分析道:“其一大兴盐业,固然富国富民,却也不过治标之举。若大秦国本不稳,富裕也无济于事。”

“其二,率军守上郡、北却匈奴,更是穷兵黩武之举也,不足为惧。”

“卿是说……其三,科举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