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第3/4页)

吕莘有些不服,小声道:“当初萧将军也是从国子学退学参军的,我比当初的萧将军还大了一岁多,为何就不能参军?”

他这话一说,吕伯年顿时吓了一跳,赶紧给萧芜道歉。

“萧相海涵,犬子口不择言惯了,回头我定好好管教。”

萧芜倒也不尴尬,摆了摆手道:“谨行他当初确实是从国子学退学,还是被本相给扔进军营的,令公子也不算说错。”

萧芜也有些感慨,萧谨行是萧家的异类,萧家几代都是走的文官路线,即便是萧夫人娘家也是文人居多,但就到了萧谨行这,却出了意外。

萧谨行自小就不爱读书,一看书就头疼,在国子学更是各种不服。萧芜最终没有办法,就给他丢到了军营历练,本想着摔打两年就该乖乖回来了,却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十三年。

云舒突然想到国子学招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这里面不分文官还是武官,但是武官子弟因受其父影响,多是自小习武,且文武官天然对立,其子弟在学院里也摩擦不断。

当然了,年少时的萧谨行是个异类,他既不受文官子弟待见,因为他学问一塌糊涂,同时也不受武官子弟喜欢,因为他爹是文官之首。

既然武官子弟不爱习文,不爱背四书五经,为何一定要强求呢?

云舒转身对萧芜道:“萧相,本王有个想法,你听下可不可行?”

“如今各军士兵多是各自将领自行训练,各军将领也是依照前人的方法,或是加一些自家家学渊源,例如本王听说吕将军训练的将士,会学吕家枪法。不止是兵士,即便是朝廷的将领,也多是自学兵书,并不像各大学院一般,有专人教授知识。”

萧芜虽是文官,但因为儿子是武将,他在萧谨行从军后,多少还是了解了一下如今大雍的军事体系的。

闻言,他点了点头道:“确实如此。大雍将领都是在战场上建立军功,能看进兵书,且能运用的,才有机会升到将领。若是大字不识几个,怕是一辈子也只能当个百夫长了。”

取才取士,即便是武官,也不要目不识丁之人。

就云舒知道的,庞农一开始也是大字不识几个,后来还是在萧谨行的指导下,开始认字习兵书,才有机会升到校尉。

云舒每日事多,既然今日想到了,并说到这了,他也就没避着吕将军等人,直接道:

“自学的效率太低,所以本王想着,既然文人可以在学院学习,为何武人不能呢?

国子监下已经有国子学、太学,及各处府学,不如多增加一个军学院,招收所有习武且愿意入军之人。而这些军学生学成之后,便可直接进入各军。

而且他们在学院里学习了各项技能,到时上了战场,也比什么都不会的新兵强上许多。”

军学院?

不止萧芜惊了,就连一旁的兵部尚书和吕将军,甚至是吕将军身后的吕莘都震惊了。

军学院,这可真是闻所未闻啊。

吕将军和吕莘自然欣喜,若是军学院办起来,那他们这些武将家的孩子,自然都有了好去处。

但萧芜还是从实际出发,他稍一思考后,道:“只是即便是武将,也不见得家中都会愿意孩子将来继续从武参军,若是求安逸,他们会更愿意弃武从文,到时求个一官半职悠闲度日。”

至少他听说很多武将家的父母,更希望孙儿辈可以留在自己身边,而不是每日里抛头颅洒热血。

“臣担心,即便军学院开设了,也招不到多少学生。”

吕将军也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他也点头道:“萧相说的没错。”

对此,云舒倒是不担心。

“既是军学院,自然就不单单只招武将家的弟子。我大雍兵士那么多,只要父母参军,子女便可入军学院,若是烈士遗孤,则军学院减免一切束脩,并发放生活补助。”

简而之言,烈士遗孤由军学院养。

兵部尚书小心翼翼道:“这么一来,军学院的花销可不少。”怕是朝廷得贴钱办啊。

这烈士遗孤的工作本是归兵部,如今却分到了军学院去,兵部尚书松口气的同时,也不得不点名这一点。

这军学院若是开了,归在国子监名下,那国子监祭酒可得头疼坏了。

云舒自然知晓军学院是在贴钱办,但要想强国,就必须先强兵,而军学院的学生,便是以后强兵之路的主力。

国家财政贴钱办,也是应当的。

“军学院这块的支出,由户部拨款扶持。”

兵部尚书见太子殿下直接决定了,也只能为今日没来的户部尚书掬一把同情泪。

也不知道户部赚钱的速度,能不能跟上太子殿下花钱的速度。

兵部尚书这是依据以往大雍的国库收入来思考的,但财政收入从来就不是云舒担心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