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第5/5页)

仕途顺利。康熙五年任弘文院学士,开始参与国政。康熙七年,奉命与工部尚书马尔赛调查淮扬水患,查明清口为淮河、黄河交汇处,并商议修复白驹场的旧闸口,凿开黄河北岸河道引流,因此升到为刑部尚书。

加封都察院左都御史,担任经筵讲官;改任兵部尚书,颁布教条训练士兵……一样样功劳历历在目,尤其是他在当年皇上议撤三藩的表现。朝中对于三藩造反之事争议不断,唯有明珠鼎力支持皇上,逼得索额图请求皇上处死倡议撤藩的人。

这样忠勇双全的一个人,还在议剿小琉球、抵御沙俄中立下功劳,更难得是他文学水平高,不光是当代一大藏书大家,还是老一辈联系汉家文人和满家文人的纽带之一……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汗阿玛说撤就撤了。

太子的心里,第一次,对于“皇权”和“律法”有了认识。

太子抱着他的保康弟弟痛哭流涕,只不停地说“哥哥错了”。

保康:“……”

保康面对他太子哥哥的赖皮,特淡定。

保康在他汗阿玛的面前,可以因为他汗阿玛对太子的“无理取闹”据理力争,一句“太子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太子,有他自己决定。他的性情和汗阿玛不同,做事方式自然也不同,判断事物的观点也不同……”气得他汗阿玛开始“自我检讨”。

可是保康此刻面对太子,真的觉得,太子,需要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

保康等太子哭够了,满脸泪水呆呆地看着他,缓缓开口:“阿弥陀佛。太子当知道,有些事情,不为对错,不分对错。”

“有所为,有所不为,然后——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