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8章(第6/7页)
“哥你傻了吗?娘还老找咱们要吃的喝的,也就这几年少了。我还记得,最早那阵子,她天天要肉饼子吃。看来,这阴曹地府也是要吃喝的。”
王爷认真的思考了一番,他因为并不曾参与科举的缘故,对个中的具体细节不甚清楚。
遂问道:“为何跛子也能参加科举?阴曹地府不限制这个吗?”
“不能吧?没听娘说,要不是先生腿跛了,定比、比我能耐。”刘二老爷终是没能维持到笑容,觉得自己堂堂一个二榜进士,就这样被侮辱了。
廪生在普通老百姓看来当然是很能耐的,别说廪生了,哪怕是掉榜尾考上秀才的,那不一样是聪明人?
可在上等阶层看来……
童生试年年都有,有些地方甚至是一年两次的。也就是说,每年各地都有大批的秀才诞生,而廪生一般是排名前百分之五的秀才。
所以有啥稀罕的?
多少廪生倒在乡试上?更别提就算通过了乡试,后头还有会试和殿试。
他呀,永平王府的刘二老爷啊!
堂堂二榜进士,翰林院侍读学士啊!
结果在他娘眼里居然还不如一个廪生!
就他娘的离谱!
至于为啥跛子也能成为秀才……
刘二老爷觉得,若是依着阳间的规矩,那么只有一个可能,那人并非一开始就是跛脚,而是考取了秀才功名后才出了事儿。朝廷是不允许残疾破相之人参加科举,却没说已经考取功名的人还能因为某些意外而剥夺功名的,当然继续科举是不可能的了。
解了惑的永平郡王心里并没有多轻松,而是长叹一口气,拍了拍兄弟的肩膀:“走吧,去书房抄书去。”
早知道会这样,他们就该趁着这两年没太多事儿,提前誊抄一些。
可他们又怎会想到呢?老太太真就那么能耐的去参加了童生试,还以为那位就是说着玩的,抄了十几本让老太太随便翻着当消遣,劲头过了就该消停了。
谁能想到呢?
想不到的啊!!
刘家兄弟二人再度开始了抄书生涯,当然家里其他人也不能放过。要知道,县试、府试、院试涉及到的还仅仅是基础书籍。院试是难了一些,但总得来说,哪怕考过了院试,那也仅仅是迈入了门槛而已。
接下来,还有浩瀚如海的书籍等着呢!
别说童生试了,便是像刘二老爷那般都考上了进士,入了翰林院的。可学海无涯真不是一句空话,如他都得经常看书写文章,上头每月都要求上交文章,每年都要考核。
总觉得吧,老刘家的苦日子还在后头。
经史子集指的根本就不是四本书,而是按照内容分的四大部类。
经部的主要著作就有十三部,这还不包括相关的著作。史部就是各类的史书,包括了正史、编年、纪要、杂史、史评、传记等等。甚至还包括地理和政书,堆在一起,别说比人高了,那是比九层塔都要高的。
子部是指百家著作,儒家道家法家这些且不提,甚至还有兵家、农家、医术、书画等等。
集部则是从古流传至今的所有诗词歌赋,包括曲和小说,以及浩瀚如烟的评论。
……
绝望二字已经无法诠释刘家人的心情了。
最要命的是啥呢?
书这玩意儿是不断得在推陈出新的,光是南陵郡,每年出的新书就高达上千册。
刘家人集体宣布自闭。
以前就想着,老太太念书是件好事儿啊,她生前是爱作幺,可那不是因为她没文化没见识吗?书念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改变人的气质,久而久之,老太太不就明事理了?
太!天!真!
就目前这个情况来看,在老太太明事理之前,他们人都没了!
**
之后,杨冬燕陆续的拿到了几本书,面对薄薄的书籍,她眉头紧锁,左顾右盼之后,又开始了骂儿子日常。
倒不是嫌弃书不好,而是嫌弃这个厚度。
试想想,她每天只能捞一样东西,换成书籍也是一样的,一次只能捞一本。那为啥不能将好几本书捆在一起呢?不然,就在装订的时候,订得厚一点啊!
“……别耽搁老娘学习!老娘今年六月底,还要去参加院试呢!”
于是,刘家人就知道了,原来阴曹地府也是六月底开始院试的啊!
再一盘算,他们整个人都不好了。
假如说,阴曹地府是六月底开始院试的,考完也就是七月初了,等放榜就是七月十日左右。
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七月半其实不是百鬼夜行,而是类似于科举小游街?毕竟,在阳间这边,乡试、会试、殿试若皆为首名被称之为大三元,而县试、府试、院试皆为榜首则是小三元。
所以鬼节的真正意义是庆祝小科举?
脑洞开到这里,刘家人已经麻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