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大争(29)(第6/7页)

临到最后谢青鹤来到圆场,沈俣就不再跟贺冰计较了,微微点头。

“此事既已结案,几位先生先回吧。”谢青鹤对贺冰说。

只叫贺冰几人回去,就是要留白芝凤、安莹与沈俣一起商量其他事情了。

谢青鹤说话客气、态度温和,可谁也没忘记他刚才站在门口的冰冷眼神。主公唯一的儿子不好惹,贺冰几个都有点宿醉的头疼,闻言也不纠缠,起身叙礼告辞。

待他们几个走后,陈利张罗着让青州府的下人送了热汤进来,各人喝了一碗取暖。

白芝凤捧着汤碗改了坐姿靠在凭几上,对沈俣说:“子澈与德臣是同乡好友,德臣新丧,你就让他两句又如何?”

沈俣低头喝汤,恍若未闻。

一碗汤下肚,谢青鹤浑身都热了起来,见沈俣等人也都放下汤碗,他才说道:“昨夜在乐坊杀人的巡城士兵……我不问他是谁,安将军把他调回大营,或是安排戍守城门,或是在营中休整,不要让他再城内巡逻。”

一句话说完,在场三人都陷入了沉思。

谢青鹤并不在乎他们怎么想,继续说道:“军务的事我不懂,有个想法,与诸位君子探讨,成与不成可以再议,也并不是一定要做成此事。”

既然提及军务,就只有安莹能接茬,他连忙道:“小郎君请说。”

“宵禁巡城都是城防所辖,又在战时,安民十条虽以青州府名义下发,执行时用的却是军法。昨夜巡城士兵,职衔最高者不过区区兵头,不必请示上官,就可以把乐坊……是死了多少人?”谢青鹤说到一半,突然卡壳,问了安莹一句。

沈俣和白芝凤都已经听出他的意思了,沈俣若有所思,白芝凤则看向安莹。

安莹补充道:“现场还在清点,约摸是三十到四十口人。”

“那就算是三十人吧。我读过秦廷律法,州牧才有决死之权,县令县长判罚之后,行文押解至州府,再由州牧审看勾决。如今天下战乱,死人或是不稀奇了,又在战时,巡城士兵皆行军法,明犯条法即可当街处决——这自然是为青州安全计。”

谢青鹤说到这里,脸色的温和笑容就渐渐地消失了:“可裁决之人一旦动了私心,就会有无辜之人丧命。诸位与我都心知肚明,昨夜乐坊惨案的起因并非乐伎犯禁,而是巡城士兵对东楼嘉宾心怀怨愤,不敢对东楼嘉宾下手,便对乐坊伎人痛下杀手。”

屋子里鸦雀无声,只剩下木炭在火盆中偶尔噼啪爆开的些微声响。

“范、贺几人到访,乐坊伎人岂敢拒绝?岂敢驱赶?我常见黎庶卑贱温顺,有一分活路,则去十分刚烈。只怕他们也万万没有想到,不奉客是死,奉客亦死。如此惨案落地,疯传市井,黎庶皆知顺也死,不顺也死,那又为何要做顺民?”谢青鹤反问道。

安莹被骂得坐不住了,起身退席长拜于地:“仆将兵不严,擅杀黎庶,仆领罪。”

“安将军请起。此是战时非常时,行伍之人若无戾气存身,如何制敌取胜?我今日议及此事,是想请问安将军,能否将一部分伤兵、弱兵分出来,也无须太多人,三五百即可,归于青州府听用。”

“如今在街面上的巡城士兵计有几人?”谢青鹤问道。

安莹答道:“日夜轮班有二千余人。”

他已经大概明白了谢青鹤的想法,比较担心小郎君要强行推行此事:“小郎君,如今青州新降,城中并不消停。三百五人巡街只怕青州生乱,若是再多给青州府拨些人马……不是仆小气,实在是守城的人马也不够了。”

“安将军巡城的人马不必撤出。让青州府的‘人’一起巡街就行了。”谢青鹤说。

在场的都是聪明人,谢青鹤说了安排,他们就马上明白了其中的用意。

人都是安莹麾下的人马,这么安排并不会影响巡城士兵的战斗力,也不会影响巡城防务。

只是一部分士兵被划归到青州府统管,向青州府汇报情况。这样一来,两边分属不同的衙门,很自然就会彼此监督,大概率杜绝任何一方偏心裁决、擅杀无辜的事件。

谢青鹤要的是伤兵弱兵,且只要三五百人,安莹也不心疼,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个安排。

“长史意下如何?若是收了这批巡城兵,日后街面上再遇到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不涉及城防军务,也就不归安将军裁处,要劳动青州府审决了。”谢青鹤进一步划分好权力范围。

安莹压根儿就不想掺和治理青州的事情,谢青鹤这话抠得很活,他要真的想把手伸长一点,只要坚持此事涉及城防军务,青州府就得把案子交给他。平时狗屁倒灶的小事,他才懒得管。

沈俣则认为小郎君是真有好好经营青州的想法,而不是胡乱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