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汲古画藏》(第2/3页)
“那随便填一个书单交上来,就都给一个总编修的位置,合适么?”嵇清持冷笑道。
“那是你们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古有商鞅变法,为了取信于民,在街头立一木头,谁能搬到指定地点,就赏赐十两黄金,这标准不比你们的更不合理?但人家商鞅做事,求的不是斤斤计较,而是建立信任关系,这才好开展后续工作,你们自己没有商量清楚评定总编修的标准,难道还要叫下面执行的人来替你们想?”
“这、这四部总集工程,又不是变法,根本不能混为一谈!”嵇清持有些招架不住。
“宋坊主,你这话没有道理,”沈冰盘接过话头,道,“我们选的是总编修,不是下面执行的人,既然你无法像总编修一样思考问题,那你自然不能评定为总编修。”
“哈,这就是可笑的地方了。”宋凌霄知道早晚有次一辩,捡日不如撞日,今天在大家面前,他就把话说畅快了,“你不给我总编修一样的权力,不给我总编修一样的资源,却让我做出和总编修一样的成果,你不觉得很可笑吗?”
嵇清持一愣:“谁说让你做出和总编修一样的成果了?你这口气,真是……”
“你要求我像总编修一样思考问题,难道只是让我这么想想就算了么?还不是要让我做到?要不然在拿到我的书单之后,又提出新的要求,让我把书全都找到?”宋凌霄质问道,他从小茶几后头绕出来,径直穿过大堂,来到嵇清持面前,嵇清持被他气势汹汹要打人一样的态度吓了一跳。
“你、你干什么,回你的位置上去!谁允许你上来了?”
“你不是让我从总编修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么?我现在就站在总编修的位置上考虑考虑!”宋凌霄走到嵇清持面前半尺处,停下,转了个身,面向众藏书家,用胳膊肘把嵇清持顶开,他的一系列小动作看得下面的藏书家们纷纷笑起来。
宋凌霄神色严肃地举起手,在空中往下压了压,示意大家听他说话:“诸位,如果我是总编修,我一定会对诸位言出必践,大家论功行赏,各自发挥最大的才能,现在我就说一说,我作为总编修,对四部总集这个大工程的想法。”
嵇清持愕然,宋凌霄还真就地发表起就职演说了,但是,要拦住他,又没有道理,毕竟是沈冰盘先说他要站在总编修的位置上来考虑问题的。
“我查阅了以往这类大型修书工程的流程,发现基本上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就是筹备阶段,在朝廷的号召下,从内府、官刻、坊刻、寺刻和私人藏书中搜集书籍,一般是有一个底本,比如四部总集是以《辰岳大典》为底本的,在此基础上,再用搜集来的书做进一步的丰富填补。第二步是在总纂官的带领下,整理书籍,做一个评估,评估包括两个方面,分类和收录标准,分类需要细到什么程度,有没有新出现的门类,有没有可以合并的门类,收录是否有价值,是全本收录,还是存目即可?”
众藏书家都是民间藏书家,哪里接触过这么大的工程,大家大多专注于自己的那一块,可以把版本学、训诂学研究得非常精深,但是对于这种系统的、宏观的工程把握,却没有宋凌霄说得这么准确。他们顿时感到整个视野都被拔高了,本来昏昏欲睡的通气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第三步就是筛选出全本收录的书目,总纂官带领总编修一起撰写目录提要,简单介绍书籍的内容,甚至可以对内容做以评价,同时从翰林院和乡试会试中挑选擅长馆阁体的人才,开始抄书。”
“第四步也就是最后一步,由总校阅审阅过全部四部总集抄录内容后,呈献给皇上御览,皇上钦定之后,再抄录数份藏于行宫、离宫、书院,以备不测。”
“第一步就需要少则五年,多则七年的时间去搜集书籍,当然,第二步第三步可以同时进行,全书修成,少则十年,多则数十年,所耗费的人工,少则两三千,多则……不可计数。”
宋凌霄一番话说完,大家都被他考虑得这么远惊呆了,连用工规模和时间都考虑到了。
这完全不是一个总编修能想到的,这是站在了总纂官的高度上啊!
说到总纂官,众人看向沈冰盘,想看看他对这个事儿是怎么个态度。
沈冰盘面无表情。
只有背在身后的手,捏起来的拳头,才暴露了他内心的震动。
嵇清持也听得讶然,不过,他坚信这番话一定是宋凌霄信口胡说的,他不屑地哂笑道:“宋坊主,你真不愧是出小说的,可真能想,好像你干过总纂官似的。”
嵇清持说完,停了一停,本以为下面那些藏书家多少会附和他笑一笑,谁知,下面鸦雀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