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第3/4页)

“那个万恶的旧社会啊!”

但是请注意,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并不是到现代才流传开的,古代的人们就很喜爱这个故事,民间更是对梁山伯对祝英台充满了同情,要不然人们也不会把那些双宿双飞的蝴蝶就分别叫做“梁山伯”与“祝英台”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古人是没有我们现代人这种觉悟的,也就是他们在这个故事看到的并不会是什么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迫害,那么这个爱情故事真正打动那个时代人们的关键是什么呢?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还原这个故事的关键所在。

先来看看古代典籍记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与现代版的梁祝故事有什么不同。

我们前面说过,现在可以看到的有关梁祝故事最早有着较为详细记载的是唐代张渎的《宣室志》,这里面是这样记载的: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从这段记载可以知道,祝英台女扮男装的惊世之举确实是实有其事。另外,她也确实跟梁山伯是同学,是好朋友。但是祝英上了两年学就先回家了。又过了一年,梁山伯从同学、友人那里得知祝英台竟然是女孩子,心里是“怅然有所失”,回到家就让家里人去祝家提亲,可得知这时候,祝英台已字马家了,“已字”就是女孩儿许配给了男方。

梁山伯闻此消息,后来抑郁而终,病死在鄞阳县令的任上,墓在鄮城西郊,正好就是祝英台去马家成亲必经的路上。祝英台成亲路上,船过这一段江面,江上大风大浪,就堵着船不让过去。祝英台一问才知道曾经思念她成疾的梁山伯就葬在岸边,于是上岸哭祭,真情感动天地,墓陷地裂,祝英台于是跟梁山伯得以合葬。注意,最后,梁山伯这个墓最后经谢安申请,被朝廷表彰为“义妇冢”。要知道这本是梁山伯的墓,按道理应该叫“义夫冢”啊,就算是两人合葬在此,也不能只叫“义妇冢”啊?原来啊,在古代男权社会里,古人认为梁山伯对这段错失的情感念念不忘固然不易,但祝英台作为一个女人,能对已经逝去的梁山伯还如此有情有义则更为不易,所以才将此墓叫做“义妇冢”。

看了这段记载,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大体情节上与现代梁祝的故事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但是通过情节所表现出来的人们的情感取向是不一样的。最关键的就是造成这个爱情悲剧的两大外力不见了,既“马家的逼婚”与“祝家的逼嫁”不见了。虽然造成梁山伯抑郁而终的原因还是祝英台已许配马家,但这已经纯属是命运的捉弄,而非人为的惨剧了。

既然不看重这种外力因素,那么这段爱情本身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内涵让世人感动,我想这才是这个爱情故事在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也一样被人广为传播的最重要的原因,那么这种特别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

我以为答案很简单,就是两个字——“错过”。

就我个人感觉而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打动我的地方,并不是它的时代意义和社会内涵,而是那段爱情的本身。

对于爱情来说,最痛心的爱,大概就是被错过的爱。

用李商隐的诗来说,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用周星驰美丽的大白话来说,就是“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摆在我的眼前,我却没有珍惜,等到错过之后,才追悔万分。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会对那个女孩儿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段话说得实在太精彩,以至于虽然是段假话,也同样被人广为传颂。请注意,周星驰扮演的孙悟空在对紫霞仙子说这话的时候,当时的意图还是为了骗她,为了得到月光宝盒。但我想,如果是换了梁山伯或者祝英台说这话,我相信,这一定是他们痛彻肺腑的痛心之语。所以当梁山伯知道祝英台竟是女儿身,而她又许配给了马家之后,那种巨大的后悔让他在短时间内就抑郁而终了。所以当祝英台得知思念她的梁山伯已经抑郁而终时,就扑在梁山伯的坟上,痛哭到天崩地裂,与梁山伯一起虽不能生则同室,却最终死则同穴了。

我们经常会在“当爱已经往事”时,唱“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事实上,没有爱可以重来,所以留给我们的只有如深渊般的悔恨与苍凉。这种感觉不论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地方,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一样。我从来就不同意在爱情上也有进化论一说,唯独爱情是不可能与时俱进的,是千百年来也是千百年后都不会有丝毫变化的,我说的是那些让人产生爱与恨、悔与痛的各种感觉。正是这种感觉让我们在解读梁祝故事的时候,产生了最为强烈的共鸣,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注定与一些人、一些事曾经失之交臂、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