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第17/39页)
现在又加上一个PETER,这两天知道他不在A大这边,就老觉得他会有什么事一样。想给他打电话,又怕MELODY不高兴,PETER也真是的,不知道每天打个电话过来报个平安么?还是个不成熟的表现。
星期天下午,PETER从N州回来了,还没回他家,就先上海燕家来取他的教科书,顺便把在N州买的一些中国食物药品什么的给海燕和杨红送过来。他看上去旅途劳顿,满脸倦意,风尘仆仆。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有点沉默寡言的,海燕也不说什么话。杨红陪着讲了几句,PETER好像兴致不高,时而就忘了回答,搞得杨红很尴尬。
海燕留PETER吃晚饭,PETER也没推辞,海燕就在厨房忙起来了。今天这两个话匣子都出乎意料地安静,平时的俏皮话好像被台风卷走了一样。最后还是ANGELA打破沉默:“Pet,doyouwanttolistentoyourfavoritesong?”
“Yes,please.”
ANGELA打开了音响,一首在杨红听来有几分哀婉的英语歌曲响了起来。
“Comehere,Pet.letmeholdyouforawhile.…Nowyouareinthearmsofanangel.Feelbetter?”
“Yes,muchbetter.Thankyou,sweetie.”
那顿饭吃得很沉默。吃完饭,PETER就告辞了。
杨红问:“PETER今天怎么啦?”
海燕说:“没什么,可能是太累了。”
杨红直觉地感到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只是海燕不愿意告诉她而已。她转而问ANGELA:“刚才放的是什么曲子?挺好听的。”
“IntheArmsofanAngel.“
杨红回到卧室,在网上搜寻这首歌,发现是电影CITYOFANGELS的插曲,她看了一下电影的介绍,是关于一个女医生和一个天使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好像跟PETER没有什么相似之处,杨红对歌词也不太理解,好像是一个很伤心的女人,希望在AGNEL怀抱里得到片刻安慰。她想,为什么这首歌是PETER的FAVORITE呢?这首歌听上去很伤感,她突然记起PETER喜欢的几首曲子好像都很伤感,《梁祝》,《天鹅》,还有这首。
《梁祝》的故事她知道,就开始在网上搜寻《天鹅》。原来人们相信天鹅在临死之际,会发出凄婉动人的鸣声,被称作天鹅之歌。圣桑的《天鹅》被一个俄国人用来创作了那个非常著名的芭蕾独舞《天鹅之死》。杨红的眼光停留在一段描绘芭蕾舞《天鹅之死》的文字上:
“在淡蓝色的月光下一只雪白的天鹅静静地飘游在湖面上。她忧伤地低著头,轻轻挥动著翅膀,犹如在唱一首告别的歌曲。突然她展开双翅飞向天空,但已经体衰力竭,再也不能自由飞翔了。然而长空在召唤,生命在呼喊,她那鼓足全部力量、不屈不挠地立起脚尖的舞姿,好像要离开湖面。但在与死神搏斗中她已筋疲力尽,身体无力地倾向前方,然而她又慢慢地直起身体,开始原地旋转,似乎又产生了一线希望,表现出了天鹅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但生命是有限的,天鹅终于没能摆脱死神的阴影,她跪下来渐渐地合上了双翅与世永别了。”
杨红觉得心一沉,立即走到客厅里,问海燕:“PETER今天很反常,是不是他WIFE出了什么事?”
“为什么这么说?拿统计数据出来。”海燕仿佛有点强颜欢笑一样。
“我有这种感觉,因为那天晚上他送我回来时说过化蝶是超越死亡的话,《天鹅》又是关于死亡的,今天他又这个样子。你不要瞒我了,肯定是他WIFE出了什么事。”
海燕叹口气说:“他不愿意别人知道。我也不知道该不该告诉你。MELODY去世两年了,前天是MELODY的忌日,他回去扫个墓,心情不大好。”
“两年了?平时一点看不出来。MELODY她是怎么去世的?”
“卵巢癌。他们结婚很久了一直没小孩,当时是因为不孕去做检查,结果被查出双侧卵巢都有恶性肿瘤。本来应该立即切除双侧卵巢,但MELODY知道双侧都切除,就等于到了更年期,不仅不能生孩子,还会象更年期后的女人一样苍老。她很爱美,也很爱PETER,想为他生个孩子,她不愿意年纪轻轻就变成一个老女人,所以不肯切双侧,当时有几个医生也说可以先切一侧再说,所以就只切了一侧。后来就来不及了……”
杨红觉得眼里湿了,小心地问:“看PETER的样子,好像是真心难过,怎么听人讲他是为了绿卡才跟MELODY结婚的?”
“听谁讲?他们出国前就结婚了,MELODY先出来,PETER是那种心高气傲的人,不愿做F2,不愿靠女人,所以他考上这边的博士才出来。MELODY在M州那边读完书,在N州一个大学找到了工作,想让PETER去那边的学校读书。但这边的东亚文学是很有名的,他在这边又有奖学金,课也修完了,转学只能带几个学分过去,就决定留在这边把博士做完。但这边的几个大学,PHARMACY都不那么有名,所以MELODY只能呆在那边。他们的感情很好,不是时空隔得断的那种,所以宁愿两边跑,也要呆在对自己事业有帮助的地方。PETER那时都是开着车两边跑,MELODY就两边飞。他们两口子都很喜欢孩子,特别喜欢ANGE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