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第14/39页)
海燕说着,伸出手:“把你的统计数据拿来我看,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是因为父母离婚而荒废了学业的。”
“我哪里有什么统计数据?就这一个例子。这一个例子还被你驳倒了。”
“没有统计数据,怎么就轻信了呢?即便有统计数据,你都要问一问,统计数据是怎么样得出来的。象离婚这种社会现象,你不能象做科学实验那样,抽出各方面一模一样的两组人,控制所有其它因素,只让一组离婚,而另一组不离婚,若干年后,再来统计两组当中,有多少小孩荒废了学业。如果是那样获得的统计数据,可能是比较可信的。”
杨红想象了一下,说:“那好像是不可能的,谁愿意把自己的一生拿来做这种实验?”
“所以说报告离婚对小孩影响的文章不可能是基于这种统计数据的,只能是找一些离婚的家庭,一些没离婚的家庭,尽可能的让其它因素相同相近,然后分析研究离婚对小孩学业的影响。如果不注意,离婚那组找的都是周宁的兄嫂那样的夫妻,结论就会是离婚严重影响小孩学业;如果离婚那一组找的全是爱因斯坦那样的人,那你的结论就会是离婚成就小孩学业。”
杨红忍不住笑起来:“哪有那么多爱因斯坦?还不知爱因斯坦跟他老婆离没离呢。”
“我不举这么个极端例子,怎么能把道理说清,把你这种人说服呢?”海燕笑着说,“你应该去学统计,学两天后,你就从听什么,信什么,变成听什么,不信什么了。像你上次说西边WAL-MART的葡萄比东边WAL-MART的葡萄甜,我第一个想法就是跑到两边WAL-MART去,大面积抽样,再做统计分析,因为你每次只去一个WAL-MART,连PAIRWISE的比较都没做,你比的是上星期的东边与这星期的西边,怎么能得出那个结论呢?”
杨红说:“其实我什么统计数据都没有看到过,连报导离婚的文章也没看什么,不知为什么,就一直认为离婚肯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一想到离婚,就仿佛看到我的儿子低着头,蹲在地上,而一大群小孩正围着他吐口水,笑他,骂他是没爹的孩子。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也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情景。”
海燕笑着说:“这可能是从书里或者电视电影里看来的。不是学统计的人,不会一天到晚问别人要统计数据,所以对很多人来说,文学作品往往比统计数据更能影响他们。人们看到一堆统计数据,就觉得枯燥,看过也可能很快就忘了,但一个生动感人的场景,却能使人铭心刻骨。有人说Statisticiansarethebiggestliars,因为统计学家拿出来的数据使人更容易相信而不去问他的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电影也可以是BIGGESTLIARS,因为他们刻划出的人物形像鲜明生动,可以使人忘了问这些人物的真实性和代表性。这并不是说STATISTICIANS和作者有意骗人,而是我们这些读者习惯于不问青红皂白就相信别人的话。
所以不论对什么观点,都应该问一问是谁说的,为什么说,有没有统计数据,统计数据是怎样得出来的。当然这是说对一些重大问题。小事情,就不必费这么大的心了。比如别人说小孩吃了味精不长个,我做菜就不放了,这种事情,我就懒得费心去查它统计数据了,因为味精就算没坏处,也没什么好处,咱们这种烹调水平,还需要味精?”
现在想到离婚,杨红只有一个担心,就是怕周宁会跟她争着要孩子。她在MOTHERGROUP听到好几个妈妈讲她们的丈夫如何跟她们争夺孩子的抚养权,有的丈夫甚至威胁说如果得不到孩子就要把孩子拐跑或者弄死。杨红不知道周宁会不会这样,她知道他并不太在乎孩子,连是不是他的孩子他都没数。但那些争夺抚养权的丈夫也不一定是在乎孩子,有的只是想拖住妻子。杨红现在很能理解为什么有的妈妈为了孩子,只好跟丈夫守在一起。杨红想,如果周宁要跟她争夺孩子的抚养权,那就只能请法院来判了。但她也听说即使法院判给了她,如果周宁把孩子偷偷带走了,法院也不能派人帮你去找孩子,最多发发传票,孩子还得你自己去找回来。杨红想等周宁到美国来了再办离婚,因为周宁在中国有他的兄弟朋友麻将哥们什么的帮忙,到了这里,他就没那些势力了。
杨红给周宁发了个长长的EMAIL,提出离婚的事。周宁看到后立即打来了一个电话,问这一切是不是因为那个“故乡的云”骚扰引起的,如果是,那你就误会了,我跟她早已断了,而且没有回到一起的可能。“故乡的云”不问青红皂白地离婚,我不会对此负什么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