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第2/4页)

离开之后,贾放在心内默默回想贾代善最后说的话——“看书的人决定了能看到什么书”,这解释了为啥大家能从架上找出不同内容的书籍;“也决定了怎么用这些书”,贾代善似乎在指看书人的态度对书的效用会有极大的影响,把《血防手册》拿出来直接用和全盘消化之后写成《血防报告》明显是两码事。

而“此事你有决定权”,也可能是说,只有贾放本人在场的时候,才能有人把书从潇湘馆的书架上拿出来?——不得不说,有这个可能。

贾放:我只是随便猜想哈!

*

在“金银稻”风波之中小小地伤了点元气的三皇子,近来看上了南方制糖的生意。他坐在自在堂里,面前的案几上放着一块完整的棕黄色糖晶,糖晶通体透明,看起来没什么杂质。

“这品相是不错。”三皇子点头,“只是从南方运到北面,路税就要交掉不少?”

对面幕僚赶紧解释:“您难道忘了监国太子的新政?”

粮行的事还有个副作用,就是让削减运转税的新政顺利开始“试行”。这件事现在就只有几个以往路税收了个盆板钵满的州县还在反对着。

三皇子“哦”了一声,笑道:“别人要交是一回事,落到自己头上,交多少都是肉疼。”

话是这么说,但若真有人问起三皇子,他还是会搬出“圣人之训,农桑为本”这一类的套话,争取站在舆论的高地反对新政。这就是手一伸赚钱,嘴一张说漂亮话。

“那不如试试海运?”幕僚提出建议,“从泉州出海,沿海岸线北上,再从上江入海口进来,沿运河送到京中。”

走海运三皇子却有些不放心,说:“现在海路安全不安全?早年间听说有海盗,现在怎么样了?”

那幕僚只答:“时有时无,近两年来听说消停了好些。”

三皇子听说:“那就试试吧!先分两成的货出来走海路,然后再看成本如何再说。”

幕僚赶紧应下了,心说这位主家真是个谨慎人儿。

“南方……”三皇子突然想起什么事,“上回父皇赏了贾放一块封地,叫桃源寨?”

“是——”

“桃源寨……多好的名字,听着就令人神往。”三皇子感慨完了话锋一转,“我记得当时太子下令填了余江受鼓胀病所困的三千乡民去那块封地,现在怎样了?”

那幕僚心中腹诽:这位是自己做过的事连自己都不记着,明明是您先提议,太子才被迫点头的,怎么现在就都成太子干的好事了?

但明面上却只能回答:“乡民们已经送到地头了,但这千里之遥的……具体如何还不得而知。眼下还没传出风声说那边需要赈济。”

三皇子想了想,说:“这算是看看老爷子的态度吧。看他究竟有多偏向贾放。”借此来判断一下传言是不是真的。

“听说那桃源寨原本只有一千人,老爷子给这块封地,应当是要给国公府的庶子撑一撑腰。现在因为太子下令填了三千难民,这封地黄了,看看老爷子之后对那少年还会有什么补偿吧。”

“余江的鼓胀病听说也挺吓人的,不论男女老少,肚子都鼓得跟孕妇似的,拖不了太久人就没了。而且听说会过人,余江那里出了好些灭门的,一家都没了。”那幕僚估计也觉得贾放的封地前景有些不太妙。

“太子说是把人迁出余江,病就会好了。我只觉此事可笑。既然会过人,这难道不是把人散到南方各处,让更多的人得这病吗?”

“将来若是这病传开,天下生民受此病荼毒,本王必定在朝上仗义执言,痛斥太子之非,就算是他好心,怕也是办了坏事。”

那幕僚连声附和,马屁与高帽齐送,将三皇子捧得得意洋洋,心里那叫一个舒坦。

这时外面脚步声急促,有人送了文书进来,道:“是从城外离宫传进城的。今天早上陛下让把这条陈抄送南方各州县……”

三皇子吃了一惊,拿过来看时,才感慨道:“看来上天终是有好生之德,防治这鼓胀病的法子竟然找到了……也不知道管不管用。”

他这才反应过来:“等等,怎么会是从老爷子那里发出来令送到南方各处的?昨夜,昨夜有什么人去过离宫?”

来人道:“听说昨晚荣国公求见,半夜才离开。之后陛下便命人抄写文书,还有将这份文稿交与书坊,付梓印刷。”

三皇子更加吃惊了:“还有文稿?”

来人将厚厚一沓手稿递上,道:“卑职找到了正在雕版的书房,花钱疏通,总算是抄出来一份这即将印制的书稿。”

三皇子劈手夺了过来,这一叠书稿并未装订,全是一页页的散纸,纸上字迹潦草,显然是匆忙之间抄写出来的。

三皇子看得飞快,一目十行地翻过去,不多时已经全部翻完,将书稿一叠,扔给满脸惊疑的幕僚,自己坐下来,一脸郁闷。